我国“走出去”企业大多仍处于中低端行业,且多数是传统的承建商,缺乏核心竞争力
针对有人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较高的观点,沈丹阳予以否认。“一个并购项目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运作过程。最近,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做了一个报告,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世界大的并购项目进行分析,表明并购的成功率有三成左右。”沈丹阳说,并购是否成功,是要经过十几年、回过头来看才能评估的,不能随便下结论。当然,就企业而言,对外并购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做好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等等。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并购已交割90亿美元,仅其中三个项目就达到62亿美元。其中,中化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巴西海上石油项目的40%股份,项目投资额达30.7亿美元;中国蓝星集团收购挪威从事硅材料业务的埃肯公司100%股份,项目投资额达19.5亿美元;中国华能集团和广东粤电集团共同收购美国全球电力公司50%的股份,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但我们要承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例如,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总体不高,国际化经验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国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与欧美大型跨国企业相比,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仍处于中低端行业,多数是传统的承建商,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国“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境外安全风险越来越大。比如,今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我国在日2名研修生在海啸中遇难,数人受伤,大批人员被迫回国。6月,我国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水电站项目遭到特大山洪袭击,造成4人受伤,1人失踪。
王胜文说,政府部门要着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目前,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既符合全球跨国投资规律、又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其中,鉴于我国 “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境外安全风险越来越大,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我石油公司在非洲开采总量只是西方公司的零头
长期以来,西方经常出现指责中国在非洲进行资源掠夺的声音,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取能源、资源和技术,不关注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沈丹阳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与西方一些大的石油公司相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公司在非洲的开采量加起来也只是人家的一个零头。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只占非洲石油出口总量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石油出口到了欧洲和美国。”沈丹阳说。
非洲需要更多的资源开发。“我们希望非洲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就像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过去20年中所经历的一样。”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坎德赫·尤姆凯拉在“2011国际投资论坛”上说,非洲愿意成为技术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希望从中国的创新中学习,跟中国结成伙伴关系。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我访问赞比亚时了解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的企业因国际资源价格过低而放弃了当地两家铜矿的生产,只有一家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坚持生产。这家中国企业还在当地收购了一家医院,专门为矿上的工人看病,同时积极发展副业,解决矿工家属就业。我相信,这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中国企业。”
陈德铭表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都会经历从矿产资源开发起步的阶段,非洲国家也不例外。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非常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中国企业前去投资也要注意这一点。此外,企业还要考虑如何把非洲的资源更多变成产品,为非洲增加更多就业、创造更多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