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降价或者优惠成为房地产市场主流时,一向认为房产“只涨不跌”之观点便遭遇了尴尬。发生在上海的老业主抗议开发商打折导致房子贬值引起的“房闹”,在将此话题推到前台的同时,也为此提供了重新认识并解决的机会。
“纠正人们对住房的惯性思维和认识偏差刻不容缓。”独立资深观察人士徐益文分析,长期以来的舆论导向过分强调住房这一商品的消费属性(即居住属性),忽视了其用于交易的投资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房子“只涨不跌”偏差认识的形成。上海“房闹”就是这种认识偏差积累的结果,应该成为纠正人们对住房“只涨不跌”认识偏差的契机。
徐益文开出的药方是借鉴股民对股市有风险的认识,即便赔钱了也很理性不走极端。股票从在中国出现开始就强化其“风险有赔赚”的认识,而同样作为特殊商品的住房在强调居住这一消费功能的同时,其流通的投资属性宣传不足,住房天然地具有其他商品一样的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同样遵循诸如青菜萝卜有涨有跌的市场规律。
但显然,正如重庆金科地产沙坪坝区营销负责人的观点,重庆经济大发展以及城市价值形成的房价长线看涨,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重庆的购房者也能理性地认识目前迫于市场压力而出现的项目降价销售,而且降价也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下子猛降,这也是目前重庆未出现上海“房闹”的重要原因。
“但重庆的开发商也可以有所作为。”大鼎世纪地产(重庆)有限公司企划营销副总杨建军建议建立“预警”机制。他认为可以效仿香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在客户买房时告知房子的亏本风险,让客户学会在听置业顾问介绍的同时学会自己理性判断。这当然需要每个开发商都遵从这一规范才可行。
同时,润丰地产营销总监周昆仑认为在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也非常必要。虽然政策调控导致的市场降价行为,有其不可抗拒性,但对于先期购房业主面临资产缩水的尴尬,开发商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同情,建立良好的沟通,而不能一味地担心遭遇“舆论风波”而回避。
观察人士认为,面对降价导致的市民房产资产缩水,除了市民要学会更好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责任外,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采取比如针对在调控中出现的“负资产问题”的市民进行按揭还款的利率或者额度调整等。(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