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影响,中国家具已经走到转型“十字路口”,亟须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擦亮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不少企业还在深刻反思“达芬奇”事件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表示要将防止走上营销“歪路”当成未来发展的座右铭。
2011年,中国家具出口企业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受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双重影响,一直以来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欧美地区消费需求锐减。记者在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了解到,众多家具企业看淡出口前景,对内销则持谨慎态度。
利润微薄中国家具“活得不容易”
“现在最忧虑的是今年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大幅萎缩,尽管成本、劳动力、汇率等问题也不容乐观,可一旦没有了市场,其他一切也都没有意义了。”浙江一家中外合资家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来自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家具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至8月,中国家具出口增速为14%,而往年同期平均增速接近30%,形势不容乐观。其中,往年占据出口份额近八成的欧美传统高端市场,今年已下降至不到整体出口份额的六成。
谈起自己拒绝美国大企业的数百万美元订单,浙江豪杰金属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勤方一肚子苦水:“现在接了,拿不到贷款,我哪里有钱去买原材料?要是拿了订单,又找不到贷款,企业就只能找高利贷了,这是一条不归路。想来想去,都难以下决心接单。”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拉美、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的需求较为旺盛。佛山市顺德天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俊说,到目前为止签了三笔订单,均来自新兴市场。“有销往巴西的大型超市、俄罗斯的家具连锁商店,以板式家具为主,代工贴牌的毛利率不到5%,主要是走量以维持日常运营。”赵俊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家具出口以贴牌代工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平均利润率仅维持在3%至5%,很多企业出口基本不赚钱,仅靠出口退税苦苦支撑。
转型路口中国家具艰难徘徊
“这把实木椅子对外报价19.9美元,经过中间商卖到国外消费者手中的价格要翻4倍,如果销往国内市场,价格至少翻7到10倍。尽管家具行业‘钱景广阔’,却落不到生产企业头上,利润都给中间商赚去了。我们也想做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开发内销市场,但尝试后发现真不是一般的难啊。”阿法特家具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曾波说。
业内分析人士称,出口企业转内销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渠道和品牌建设,包括打通国内市场的各种渠道、展位铺设、品牌推广等环节,需要企业投入巨额费用;二是收款问题,出口订单有信用证作为担保,而内销市场付款期长,且缺乏信用保障;三是内销订单从整体的量来说比较零散,不如做出口订单容易分摊控制成本。
另一方面,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则是中国家具难以回避的问题。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家具分会秘书长胡维桥说,相对于产能巨大的中国家具,欧美很多家具企业年产量很低,但利润率却相当高。“欧洲的家具企业专注于品牌和设计,即使制作一把椅子、一张床都能不断推陈出新,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能给企业带来极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声誉。”胡维桥说。
曾波告诉记者,今年企业已经有意识地开展品牌推广。比如采购商愿意在海外分销渠道中使用本企业品牌,将享受7折的优惠,同时与国内大型家具卖场和超市联手推广产品,增强品牌知名度。 据新华社
拒绝“达芬奇式”跃进
出口海外的中国家具并非都是走中低端产品路线。事实上,很多国内家具企业承担着海外著名家具品牌的代工任务,生产专供高端市场的产品。
广州交易会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金胜说,论技术和制造工艺,中国制造的家具绝对不会输给海外同行,但却只能分得别人利润的“一小杯羹”,这缘于出口企业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把产品做出来卖得出去就行,而没有考虑到行业的长远发展,这导致中国家具至今仍处于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中,在国际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本届广交会期间,凡是涉及产品设计与创意理念方面的交流活动,均吸引到很多企业前来观摩。胡维桥说,家具分会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优势,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沟通搭建各种联络渠道,帮扶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与此同时,不少家具企业还对今年披露的“达芬奇”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将防止企业在品牌建设中走“歪路”当成座右铭。上海一家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经营人员就向记者坦承,“达芬奇”事件对国内家具行业敲响了警钟,“目前家具行业给人‘大跃进’的感觉,门店疯狂开,但是整个行业内部心态浮躁,诚信缺失。事实上,我们企业也曾想打造一个‘意大利品牌,’并且赋予这个品牌一个美丽的故事,希望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但‘达芬奇’事件出来后,我们就放弃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业内专家还提出,相关部门应对家具行业的转型升级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包括落实对符合国家鼓励产品进口设备免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免税的相关政策;鼓励行业示范企业融资提供金融支持;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行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
据新华社家具业亟待“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