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法
“你说现在什么不难。”11月2日,北京一家大型出租车公司的老总说,他不认同“打车难”像媒体报道那样“沸沸扬扬的”。但同时他也承认,八九月份至今,公司接到乘客关于“拒载”的投诉增长很多。
“打车难只归于出租有问题,不科学”
这名老总说,“打车难”被报道后,相关主管部门很重视多次开会研究。他认为,打车难和拒载需要解决运力和运价两个问题。
据他所知,北京出租车承担的交通运力已达10%以上,高峰时段达到15%,“这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打车难,首先是公共交通出现问题,出租车虽承担有一定的公共交通性质,但不是主力。
出租车本来是一个快捷、舒适的,少数人的交通选择,但城市道路拥堵,一部分本来不必打车的乘客为赶时间有了需求。公交挤,地铁挤,也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打车需求。“公共交通和城市发展产生的问题却只归结于出租车存在问题,不科学。”这名老总说,主管部门首先应从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下手,明确出租车功能和运力定位,发展公共交通,解决交通拥堵。
用价格杠杆解决“打车难”和“拒载”
这名老总透露,目前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出租车消费的调查,“目的是弄清究竟是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打车。”
他认为,北京出租车功能定位偏差,主要成上下班的通勤工具,“从美国到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的。”1990年左右,北京大力发展出租车(小面),主要是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现在看来,随着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并未对出租车消费群体进行有效的消费引导。
他介绍,无论是在美国纽约还是日本东京,绝不是像北京这样随随便便打出租,“因为出租车的价格很贵,同样也没有打车难问题的存在。”
这名老总建议,用价格杠杆解决“打车难”和“拒载”,让司机在交通拥堵的压力下能够有经济保障,比如将原有的等候5分钟的两元,改成3分钟两元,“能赚到钱,司机肯定不拒载了。”
在这名老总眼中,“打车难”是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顽疾下,出租车消费引导缺位、功能定位不清和运价过低等综合因素导致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