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欧志葵 通讯员/岳志轩)逾三成粤产针织内衣不合格!记者昨天从广东省质监局获悉,近期该局对针织内衣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发现针织内衣合格率较低,产品实物质量不合格率为31.4%,其中在22种问题产品中有17种纤维含量存在虚标问题。分析人士指出,近二年内,国内、国际棉花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对下游生产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部分企业为省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趋多。
77%问题产品虚标含量
昨天,省质监局公布针织内衣、鞋等9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其中合格率最低的是针织内衣。据介绍,此次省质监局抽查省内68家企业生产的针织内衣产品70批次,若剔除仅标识不合格产品批次,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为68.6%。记者从省质监局公布的22种问题产品名单中,发现大多是有品牌的产品,包括伊丝艾拉文胸、姐妹花内裤、尚宜爽内衣、杰奎琳文胸等。
据省质监局介绍,此次抽查对针织内衣产品的标识、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纤维成分含量等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和判定,不合格项目包括纤维成分含量、标识、色牢度、pH值。
记者昨天看到,不合格产品的黑名单中,22种问题产品里,有17批次产品存在纤维成分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即虚标纤维含量,占问题产品总数的77%。
据检测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虚标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实测的纤维含量与标注值不相符,如标注“锦纶(87±5)%,氨纶13%”,实测结果为“锦纶66.6%,氨纶33.4%”;二是实测的纤维与标注的纤维成分名称不相符。如标注“锦纶100%”,实测结果为“聚酯纤维100%”。另外,还有部分批次产品无纤维成分含量标识。检测人员指出,纤维成分含量是决定服装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消费者在选购服装类产品时往往是依据明示纤维成分含量进行选购,纤维含量名实不符或无纤维成分标识将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还发现,有4批次产品色牢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染色牢度差的服装,碰到水或汗渍时,染料容易脱落和褪色,影响美观。专业人士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在产品染色时工艺控制不到位或使用了劣质染料。
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业内人士指出,虚标纤维含量与染色牢度差,都是生产企业为省成本,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的伎俩。
事实上,今年出现虚标纤维含量的问题产品有增多现象,包括不少品牌服装也出现这样的问题。今年5月,北京市消协曾公布一份检测报告显示,包括ZARA、G2000、观奇、G-STAR等品牌57个样品中,有20个样品所有测试项目均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中,包括一款ZARA牌样品在内的6种样品纤维含量与实测值不符,占样品总数的10.5%。以此次抽查发现的问题ZARA休闲裤为例,其面料标签称,“含棉量为75%、羊毛20%、涤纶5%”。而实际检测结果显示,其含棉量为68.2%,比标注少了6.8%左右;羊毛含量仅为10.6%,比标注少近一半;聚酯纤维,也就是涤纶含量为15.7%,超过标注的两倍。
据专业人士介绍,服装面料中,棉、羊毛等原料含量减少10%或者更多,消费者一般难以辨别,穿着舒适度差别也感觉不到其中“短斤缺两”,但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个中的成本区别就很大。
以一款此次省质监局抽查发现的问题产品为例,其标注“锦纶100%”,实测结果为“聚酯纤维100%”。记者昨天从化纤网看到,聚酯切片价格为9950元/吨,而绵纶POY价格为28200元/吨,前者价格低过后近三倍。 记者获悉,从去年至今,服装上游原材料如棉花、羊毛等价格波动剧烈。记者昨天从商务部的监测系统看到,11月25日国际现货棉花价为15027元/吨,而6月17日,这一价格为25456.4元/吨,大跌10429元/吨。有广东服装企业表示,尽管目前棉花价格有回落,然而包括今年秋冬和明年春季在内的服装所用原料均是之前高价位时进的,故成品价格无法回落,再加上人工、通胀等因素,成本压力仍无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