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不像说得那么好,医生在“忽悠”?
患者:柯女士,26岁,安徽
医生如果告诉我,“治疗这种病,我很有经验,经常做,只是小手术”,说这话的专家如果再有一些名气,这当然会让患者有很高的期待了。
我也遇到过医生说话不谨慎的,尤其是一些美容整形、专治妇科的小医院,入院前吹嘘“刀到病除”、“无效退款”,真要出了事,马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社会上一些医院为了招揽病人,把医术吹嘘得天花乱坠的情况不少见,患者怎么能不担心自己就是被“忽悠”的那一个?
医生:解放军总医院 外科
病人和家属对医院常有一个理解定势:认为任何病,来了医院就一定“只会看好,不会看坏”,但医学不同于其他领域,哪怕是小病,在诊疗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意外,很难“打100%包票”。作为医生,当然要尽量提高初步诊断的准确率,但一些情况不可避免。比如,有医生预计某位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两年,但结果患者一个月都没撑下来,家属就会觉得是医生在治疗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跟患者或家属在术前谈话时,会把全部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告诉他们。也有人说,医生反复向病人阐述风险是为了吓唬病人,多诊疗多收钱。其实大部分医生的目的,不会是这个,而是要让患者和家属有个思想准备。即使做脂肪瘤、痔疮、阑尾炎等基本的手术,如果麻醉过程中出现休克,同样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风险极其罕见,但一旦遇上对每个个体而言,就是100%。手术顺利了,当然皆大欢喜,可万一出了意外呢?那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续纠纷。
其实,医生说话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学问,轻了重了都不行,也跟每个医生的说话风格有关,有人会偏向于只是冰冷的列举风险,有些可能会在自己判断后,温暖地宽慰患者几句。但不管怎样,医生应该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医生口中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
花钱多效果未必佳,钱花哪儿了?
患者家属:伍女士,48岁,河北
几年前我亲戚得了肺癌,家属竭尽全力,用最好的药,家属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看贵一点、送医生红包,不求“特殊待遇”,只求一视同仁。说白了,家属是在花钱买安全感。
现在,该花的钱都花到了,但我那个亲戚的治疗效果,还不如花得比他少的一个同期病人。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癌症这种东西没法强求,但家属还是会不理解:在医疗这个领域,难道就不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了?弄得人家“人财两空”,家属怎么会不觉得冤?
医生:上海同济医院 放疗科
医疗领域有它的残酷性,“金钱万能”的说法不成立,“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俗语,也不完全适用。
对大部分的病,用一些相对好的药、施以相对好的治疗手段,虽然费用高一些,但诊断会更为全面、治疗更为及时、效果更好;但有很多疾病,是目前的医学手段解决不了的,加上有意外风险存在,也许家属花了巨额的钱,医生也费劲心力,但终究无能为力。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为医学水平发展的局限而沮丧。
有时候,医生会主动告诉家属,花钱多不一定对患者最好。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些肿瘤患者,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治疗无效,这时如果家属一定要采取积极治疗行为,虽然能体现家属的好意,但本身是不伦理的,这时,有医生会建议让患者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也许才是更合适的。
再比如,肿瘤放疗一般分“普通放疗”和“精确放疗”两种,二者的价格差别很大。但对一些诸如食道癌等病症来说,就5年生存期而言,差不了多少,差别在于精确放疗的不良反应可能小一些、耐受性好一些。大部分时候,医生会把这个情况事先和患者家属讲清楚,供家属选择。对一些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采用“普通放疗”。
患者认为不惜巨资住进了“星级病房”,医生也应该格外热情,但并不是普通病房就轻视、星级病房就重视这么简单,如果普遍病房里有个患者比你更危急,我会选择先去看他。医生也要反思,在面对手术前比较紧张、心理上难免“依赖”医生的患者和家属时,态度能否热情一些、耐心一些?我认为需要。但是,这种提高,应该是整体提高,不是只针对某个“星级病房”客人的提高。
在一些情况下“花钱多医疗效果未必佳”,家属质疑“钱都花哪儿去了?”,这很正常。也有家属认为,“这项治疗收费那么高,医生自己肯定赚了不少”。但其实,绝大部分医生只是一个中间的操作者、执行者。
如果国家在医保上的投入更大一些,让一些基本的药物进入医保范围,甚至覆盖一些疗效更好、价格相对高一点的进口药,让患者不因为钱而被更先进的医疗手段“挡在门外”,即使疾病的客观性不可克服、医疗风险不可避免,是不是医患之间在这方面的矛盾,会变得小一些?(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翟璐)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