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记者从北京市药监局了解到,市场监测显示,受生产企业原料供应影响,近期北京个别医院出现鱼精蛋白短缺的情况。鱼精蛋白,是心脏病患者手术必需的药品。为什么这种普通药品会出现短缺?
鱼精蛋白短缺是个例
据悉,在媒体的关注、呼吁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北京市药监局等根据平时掌握的药品注册信息,紧急督促全国持有该药生产许可证的3家企业立即组织生产,保证临床用药需要。
目前,北京悦康凯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产品,已经药监部门检验合格,开始供应医院。鱼精蛋白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鱼精蛋白的短缺是个例,1000种药品中,有995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
有需求,企业为何不生产?
记者就此采访北京悦康凯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吴王平得知,该企业在2007年拿到鱼精蛋白生产许可证后,一直没有生产该药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需求量小。发生此次短缺前,上海一家企业的产量就足以满足全国患者的需求。二是原料受限。生产该药所需的药用原料的纯度、精度要求都较高,受季节影响,原料供应可能出现异常。三是价格问题。鱼精蛋白是医保目录药品,有最高限价,目前的最高市场零售价是每支10元。而该药生产工艺是非终端灭菌的无菌产品,对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很高。“生产一支鱼精蛋白的产能投入,是其它药品的10倍。”吴王平说。
记者从北京市药监局了解到,鱼精蛋白短缺,属于临床治疗用药上出现的某个阶段性问题,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些年来,除鱼精蛋白之外,也出现过其它一些低价药品的局部短缺,如黄连素、甘草片等,还有因原料紧张而短缺的人血白蛋白、凝血因子Ⅷ等,但并不是普遍现象。
完善药品定价机制
“类似鱼精蛋白的低价药品短缺,表面上看是市场供应问题,深层次看,是药品价格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于明德说。
据了解,10余年来,鱼精蛋白的价格没有调整过。而企业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却都在持续上涨,企业生产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只有停产。维持生产的,只是为了保住市场而已。
目前,我国11500种药品中,307种是基本药物,2300种是医保药物,基本覆盖了患者日常必需的药品。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上便宜药,国家对这两大类药品实行价格管制,曾经先后27次降低药品价格,对医保目录药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对基本药物实行招标采购政策。
“尽管鱼精蛋白短缺是个例,但如果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一味唯低价是取,药品的供应将无以为继,短缺将不可避免,而且还很有可能出现药品安全风险。”于明德强调。价格机制不顺,不仅不能反映药品应有的价值,甚至不能覆盖其基本生产成本,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影响,必然导致药品“降价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