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要培育事业之树,你当努力以勤奋学习固其根基,以诚实守信壮其主干”,这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外籍教授蒂姆·柯斯基给自己学生的寄语。不过,最近困扰这位洋教授的,却正是对“诚实守信”四个字的质疑。
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发表在科学网的一篇的博客文章指出,中国地质大学的外籍教授蒂姆·柯斯基以虚假的学术身份获取课题。此外,嵇少丞的另一篇博文还援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旗的电子邮件质疑柯斯基的学术身份问题。他们列举多个证据指出,以“教授”身份在中国获得“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级别学术头衔的柯斯基,其专业技术职称只是“副教授”,根本不是他自己声称的“教授”,更不是什么“终身首席教授”。
柯斯基的学术身份是否造假?在此前的回应中,中国地质大学的人事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可能是撰稿人将‘终身教职’和‘讲席教授’结合在一起翻译而成的,不太严谨。”同时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千人计划申报材料中,柯斯基如实填写了‘副教授’和‘捐赠教授’两个教师职务。”
“捐赠教授”实为“捐赠教员”
所谓捐赠教授到底是如何定义?今天凌晨3点,《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潘毅独家专访了“柯斯基学术造假”事件的举报者——嵇少丞。他告诉我们,捐赠教授,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捐赠教员”。
嵇少丞:他写的捐赠教授,只是这个捐赠教授,就是我们大学里不出一分钱,他的工资是社会上某个人,还是一个执行会,在大学里面搞这么一个捐赠教授,这个不能算教授,应该是捐赠教员。这个教员它可以是助理教授,可以是副教授,也可以是正教授。对于柯斯基来说,他只是一个副教授,他到中国来说我是捐赠教授,这种信息不对称。
“捐赠教授”柯斯基到底是正教授和副教授?嵇少丞也向我们展示了他断定柯斯基头衔造假的证据。
嵇少丞:他本来根本不是正教授,在国外正教授和副教授差得很多。他是副教授,到中国去申请了一个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他不能说他是正教授。过去我的朋友在这个系里面当老师,我给他们打电话,我说柯斯基是什么教授?他们说,副教授。但是柯斯基他把讲席教授翻译成教授,一旦叫做教授,就让我们中国人以为是正教授,他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拿到中国。
专家:责任在校方 翻译不准确太可笑
根据“千人计划”的入选条件,引进的人才必须是“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那么,如果真的出现副教授冒充正教授参加”千人计划“评选,对此又该如何认定?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劳凯声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学术造假行为。
劳凯声:实际上他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学术造假行为,目前来看,这样种行为除了一个虚假的行为所获得的所有的利益、所有的称呼、所有的职务都要撤销,还有可能要解除和他的合同。
柯斯基的头衔之谜到底是学术造假,还是像校方所说的那样“翻译不严谨”?劳凯声认为,这个时候学校必须要承担起查证的责任。
劳凯声:首先是由接收他的大学承担它查证的责任,它接受一个人进校的时候要对它所有的信息进行查实。否则怎么能接受它?这件事情首先应该由他服务的这所大学来查实,这件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对于目前学术界一些利用翻译做文章的现象,方舟子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方舟子:这个责任本来就该是校方的,核实的责任。而且说翻译的不严谨,我觉得这个借口有点好笑。我们以前也碰到过,利用这种翻译做文章。比如在国外实际上只是一个博士后的研究人员,然后就翻译成研究员,给人家的印象是我们国内研究所的教授级的正研究员一样。其实就是一个博士后,类似这种我们以前也碰到过,但是你不能在翻译上做文章。如果说翻译上不严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弄虚作假的行为,你再怎么翻也不可能把副教授翻译成正教授。
柯斯基“头衔造假”外尚有三大造假
嵇少丞告诉我们,柯斯基的学术造假,并不只有“头衔造假”而已。
嵇少丞:主要一个是一稿多投,这样造成论文数量很多,按他这样一弄就弄成好几篇文章,学术上不允许的。第二个就是剽窃,他近来发表文章主要是引进中国的,他就把中国人曾经做过的中文发表的文章弄成英文,再拿到国际上去发表,有时候就把中文的作者列为共同作者。这样人家就不会说他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剽窃行为,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不能容忍的。第三个问题他就是数据造假。例如他说中国有25亿年蛇绿岩,后来香港大学的历史教授赵弓川,他就采了样测了一下他说3亿年,3亿年跟25亿年就差了很多了,这个东西就是数据造假,另外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他的身份造假。
嵇少丞表示,对于柯斯基的学术不端,证明起来也不难,关键是要有人来证明。
嵇少丞:像柯斯基的这个事情很好查,因为他发表的东西都是白纸黑字,发到其他的期刊上面发表了。把这些拿来一对照,哪一段从什么地方抄下来,这一段数据图表是谁确认已经发表的,而且是中文发表的,很好查的。关键是要有人去做,你认为谁去做?谁去做谁去管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