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校长觉得“太困难了,不想干了”
因为校长燕兆时的缘故,这所普通的打工子弟学校有些与众不同。去年7月以前,北航毕业的他还是一名科研人员,长期从事飞机测试工作,闲暇时就和朋友们一起来给孩子上课。
“第一次上课前我给孩子们做了一次测试,校长特意找了高年级基础较好的30个孩子来答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请你写出你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成就,结果30个人全都是空白。”燕兆时说,还有一道题是问“水在什么时候会沸腾,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只有一个孩子回答出了零下50摄氏度。
这让燕兆时很受刺激。他开始给孩子们讲数学,讲应用题的解法,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孩子们进步很快,有一次我甚至讲到了压强,他们也都很快理解了。”
正当燕兆时为孩子们的进步欣喜时,学校却因为拆迁要关闭了。
拆迁,似乎是每一个建在城乡结合部的打工子弟学校逃避不了的命运。几乎每个学校都搬迁过数次。这一次,原来的校长觉得“太困难了,不想干了”,租到合适的地方很难,改造又是一笔费用,而且不知道下一次的拆迁何时来临。
眼看着学校要关门,200多个孩子面临无书可读的境地,燕兆时坐不住了。他和一起支教的朋友挺身而出,从志愿者变成了学校的管理者。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几乎让燕兆时抓狂,他和朋友们疯狂地找地方,最终找到了现在这处家具厂仓库。订合同、搬家、改造、装修……2010年8月20日,学校正式报名,25日开学。
早在做志愿者的时候,燕兆时就曾和朋友们探讨过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学校难以经营。燕兆时算了一笔账:学校共有学生200多名,每学期学杂费在700元—800元之间,其中约有1/5的学生因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因此收上来的学费只有十几万元。房租一年8万元,12名老师的月工资1600元—2100元,仅这两项就入不敷出。再加上校舍改造、装修的费用,一年下来,学校亏损近10万元。
老师们收入微薄,“随便打个工都挣得比这儿多”
尽管如此,燕兆时仍然坚持给老师们涨工资。在此之前,老师们的月平均工资只有950元。
程秀芳今年32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内蒙古老家当代课老师,后来随丈夫一起来北京发展。2006年起在这所学校当语文老师,最初的月工资只有700元,后来涨到了900元,去年才涨到1100元。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养家,丈夫曾经抱怨说:“随便打个什么工都挣得比这个多!”
程秀芳说完苦笑了一下,她也曾经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但却舍不得那些学生。“孩子们每天都围着我叽叽喳喳,跟我特别亲。有一年冬天,教室里特别冷,我下课后在那儿坐着,一个学生就跑过来说,老师您这么冷,我给您倒杯热水暖和暖和吧,才一年级的孩子就这么懂事,我特别感动。”程秀芳说,由于工资待遇差,打工子弟学校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每个学期都有三四名老师离职,“换一次老师,学生们就得重新适应一次,对教学质量影响太大。”
“燕老师来了后学校的变化特别大,老师和孩子们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我的基本工资涨到了2000元,加上全勤奖一个月能有2100元,比其他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高出一大截。”程秀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