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毅
江镇,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即便时至今日,如果不把“蒸功夫包子”拉扯进来,依旧很少有北京人对江镇这个小地方有什么认知。
据称起源自安徽江镇的“蒸功夫包子”被查出使用香精,曾飘香北京大街小巷的名牌包子,落了个声名狼藉。江镇,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地方,也随之遭遇信任危机。
在香精包子事件爆出后,记者走访了北京城里十多家“蒸功夫包子”店,他们来路不一,现状也不尽相同。通过这次走访,记者试图还原一个江镇人在北京城建立面点江湖的故事。
江镇人一手打造出“蒸功夫包子”品牌,最终为何又亲手将其毁灭?
面点江湖
“在安庆不仅仅是江镇人会做包子,蒸功夫不能跟江镇画等号。”
老吴在百子湾乐购超市对面的蒸功夫包子店,已经开了3年,他同样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但不是江镇,而是月山镇。
“蒸功夫,这个牌子,很难说究竟是不是江镇的。”老吴说,在怀宁,甚至在安庆,都有做面点的传统,“我们月山距离江镇大约几十公里,都有做面点的传统,‘蒸功夫’到底是哪边先做起来的,真不好说。据说有个神话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但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吴说,在安庆,谁也不会计较某个店的包子是不是江镇人做的,因为同乡们都知道,在安庆不仅仅是江镇人会做包子,“蒸功夫不能跟江镇画等号。”
资料显示,江镇旧名江家嘴,位于皖河下游北岸,号称“中国馒头之乡”。在安庆市的各个县镇中,江镇的名气不大,安庆市小康乡镇排行上也见不到影子。
“我们安徽,虽然说是最早搞改革的地方,但是经济一直没上来。大概是一九九几年吧,看到周边江苏、浙江都发展起来了,我们那里的农民也开始想办法,出去挣钱。做什么呢?大部分都做面点了,因为我们那里有这个传统,江镇出去的人多一些,我们月山少一些,安庆的其他县镇也有不少。”
从那时候开始,老吴和他的一些老乡们,便把竹器蒸笼背到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最一开始是南方,特别是江镇人,很多都去了深圳,最近几年才来到北京。”
老吴说,安庆同乡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创立了上海巴比馒头公司的刘会平。“巴比馒头其实也是做包子的,因为在南方,包子和馒头基本是一个意思。”巴比馒头公司,已拥有四十多家加盟店,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每天都有人排队购买。
对刘会平,老吴充满了羡慕和钦佩,但他不奢望自己能再缔造一个巴比神话。老吴夫妻俩在北京卖包子,是为了给还待在老家的儿子积攒一些未来创业和生活的资本。这家“蒸功夫包子”店,每天从早晨5点多一直营业到晚上8点多,老吴凌晨3点多钟就得起床,晚上10点左右必须睡觉。每天连休息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今年,因为猪肉涨价,老吴的包子店提了一次价,但不敢涨价太多,每个包子就涨了1毛钱。大部分包子现在卖7毛,最贵的也就涨了1毛2。
香精包子事件后,老吴说,自己的生意受影响不大。“我一直是诚信经营,做得大部分是回头客的生意,附近上班的白领,很多人的早饭和午饭都在我这里解决。我没往包子里加什么添加剂,肉和虾都是对面乐购超市里买的,最近工商部门来抽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一句,没做亏心事。”
在老吴看来,蒸功夫这块牌子,属于所有安庆人,不是只有江镇人才应该对其负责。“一个店做起来不容易,我可不想把它毁了。”
一拥而上
“根本没有什么蒸功夫总店,只是个别老板做得大一些,注册了公司,但‘蒸功夫’商标一直没注册下来。”
老吴说,他认识的老乡中,很多都是老实人,没有往包子里乱加东西。“那些加了东西的包子,确实不一样,一打开蒸笼,香味就往外不停地冒,香味可以飘得老远。”在老吴看来,这种往包子里加东西的做法,短期内会见效,但是他坚信包子店是做回头客生意的,乱加东西,早晚会伤害到老顾客,风险极大。
记者随后联系到江镇面点网的管理人员燎原,这位地地道道的江镇人讲述了江镇面点行业的来龙去脉。燎原介绍,江镇面点网是为在外经营面点行业的江镇老乡提供信息共享、沟通的平台。
“但江镇人只知道做包子,学历又不高,上网的其实是很少一部分。”
在燎原看来,江镇的面点业,并没什么特别神秘的祖传秘方,也不算什么传统手艺,而是因为江镇人能吃苦、肯钻研,所以做出来的面点比较好吃。但就在部分江镇人慢慢把面点业做出名堂之后,包括江镇人在内,很多周边县镇,甚至安庆以外的生意人,也抓住时机一拥而上,都开始打出“蒸功夫”的旗号。
“其实一开始,我们老家那里的包子店,卫生、质量都是很不错的。但市场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火,就一拥而上,导致后来从业者良莠不齐,少数人祸害了大家。”在燎原看来,少数不良从业者的祸害只是表象,“蒸功夫”这个品牌本身的不健全,才是导致此次香精包子事件的根源。
记者一直试图让燎原介绍一家正宗的“蒸功夫包子店”供采访,但燎原表示有些为难,只是透露,找那些店面比较大的试试。在追问下,燎原让记者搜索“杭州蒸功夫”。这是一家2005年在杭州成立的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主营蒸菜。
燎原认为,真正在做“蒸功夫包子”的人,根本没对这个品牌形成真正重视。“人家浙江人先注册了,所以造成现在蒸功夫包子其实还注册不了品牌,没法得到保护。”
燎原回忆,“蒸功夫”这个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做起来,到现在一直没有注册“蒸功夫”商标,“根本没有什么蒸功夫总店,只是个别老板做得大一些,注册了公司,但‘蒸功夫’商标一直没注册下来。”
燎原将自己前后观点联系起来,最终得出蒸功夫从当初兴起到如今没落的线索链:蒸功夫虽然小有名气,但始终是一个没有被保护的品牌,让良莠不齐的从业者一拥而上,最终导致了香精包子的悲剧。
香精包子
违禁香精包子,是指在包子馅料中加入耐高温、香味不易挥发的香精,使包子味道鲜美。2011年9月,有媒体报道朝阳区一些“蒸功夫”包子铺在制作包子时使用香精,2011年9月14日,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开始对部分“蒸功夫”包子铺进行检查。
香精来袭
这些“蒸功夫包子店”有的刚刚关张,有的改头换面,极力撇清与江镇、与安徽的关系
记者通过电子地图搜索,锁定了北京约二三十家“蒸功夫包子店”,但最终能找到的屈指可数。这些“蒸功夫包子店”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刚刚关张,有的改头换面。唯一还叫“蒸功夫”只有前文提到的百子湾附近乐购超市对面的老吴那家。
在劲松附近,一家原本生意兴隆的“蒸功夫”现在人去店空,经营者已经数日没有露面。在光华路附近,一家“蒸功夫”贴出了“转让”的广告。而在松榆里社区,一家蒸功夫包子铺“隐藏”到了糖炒栗子店铺里。红庙附近,本有一家“蒸功夫包子店”,但记者寻觅很久都未见踪影。后经附近经营服装店的生意人介绍,这家包子店最近换了名字了,“换名字,大概也就是两个礼拜之内的事儿吧,以前一直叫蒸功夫的。”这家包子店现在叫“红庙包子店”。
这些改头换面的包子店,其经营者都在极力摆脱与江镇、与安徽的关系,有的说自己是天津风味,有的说是上海风味。
几经波折,在团结湖附近,记者找到一家最近改头换面,但依然没否认自己与蒸功夫、与江镇关系的包子店。
店主小陈37岁,安庆人,老家距离江镇不足一百公里,他的店原来也叫“蒸功夫”,而现在叫“包容心”。
在“包容心”包子铺的橱柜里贴了几张纸,仔细一看,这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大意是已经受理了“包容心”商标注册申请,落款时间是2011年7月7日。
“虽然我们以前叫‘蒸功夫’,但我们在‘蒸功夫包子’出事前,就已经申请了‘包容心’商标。‘包容心’从被受理到被批准,大概需要3个月时间。本来我们不打算这么急换招牌的,这不出事了嘛,就想着换了吧。”小陈说,其实北京那些所谓正宗“蒸功夫”的商标,也没有批下来,与他的“包容心”情况类似。
在与小陈攀谈期间,记者看到不少顾客光临“包容心”。徐大爷告诉记者,“我吃这家店的包子很多年了,管他是‘蒸功夫’还是‘包容心’呢,我觉得好吃就行。”
“从我注册商标的日期就能看出来,我早就想做自己的牌子。‘包容心’这个名字是我自己想的,虽然不太好听,但至少表明我一个态度,包子,主要就是吃个馅儿,我们全心全意做馅儿,希望大家能认可吧。”
小陈的包子店,在香精包子事件后,销售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从以前每天能用掉三袋多面,到现在每天只能用掉两袋多面。”即便如此,小陈依然坚持表示,他换掉“蒸功夫”的牌子,不是临时起意,因为他觉得有自己受法律保护的牌子,才是发展壮大的基础。
“包容心”的新招牌,印上了连锁加盟电话。小陈坦陈,现在还没有联系他、希望加盟的客户,“包容心”还只有他一家“旗舰店”。但他相信,“包容心”能一步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