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件十分容易且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实际调查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9月14日,教育部公布的对15个省份129个县(市、区)的监测显示,四年级、八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76%;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孩子们为何远离操场?记者调查中发现,“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地”难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而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学校场地小以及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等则是主导因素。如何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或许是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每天一小时”应该这样实施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到底怎样实施呢?2007年出台的《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便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构成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至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至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到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不难看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细化后,主要是由体育课、集体体育锻炼、大课间及早操组成。据记者了解,目前学校在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上落实较好;而如遇当天没有体育课时,必须在下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实施得并不好。
校园体育活动存在城乡差别
9月19日上午9时25分,记者走进南昌市邮政路小学。校园里一片安静,听不到一点嘈杂声,偌大的操场上没有一个人。
9时30分,大课间的时间到了。准时响起的广播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学生纷纷从教室鱼贯而出,涌入操场及其他体育活动室。在操场中央,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花式篮球练习。在乒乓球室,同学们在打球,好不开心。而在室外的一块场地上,三五成群的同学正在跳绳,放松身心。
邮政路小学副校长周小英告诉记者,从今年起,学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乒乓球韵律操、花式跳绳、花式篮球等体育项目,大大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内容。除此而外,还有小课间、体育课等,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超过了1个小时。
与城里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相比,农村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调。
开学之后,会昌县庄口镇白沙小学这个村级小学里,几位农民正帮着学校挖沙坑,学校还用几根水管在旁边焊制一对单杠。这里的老师说,现在教育局要求学校坚持做到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村里小学只有这个条件了。而在县城的会昌小学,老师们正往操场和一些空地漆上一个个白点,原来这是为了学生做操时定点位置。因为场地有限,队形稍微没有站好,操就做不成。
会昌县教育局教育股一位工作人员曾对全县的体育课开办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据他介绍,在大多寄宿制学校,“三操一活动”时间加起来就不止一小时,但锻炼的质量并不高。而在城里学校,场地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学生多,生均运动面积基本无法达标,有的学校连学生广播体操都无法做到,所以只能开展眼保健操和设置大课间,让学生自由活动来达到一小时锻炼。在农村,情况则变成运动器材不足,专业体育教师不足,学生时间有限。在一些村小学,学生每天上学和放学都来去匆匆,能保证文化教学时间就不错了,学生的锻炼基本就是健步走。
锻炼与学习两方面无法摆正
李炎岩是南昌市城区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的他每天回到家后就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业。他无奈地告诉记者:“我最喜欢打乒乓球,但作业没做完,就不能下楼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也没有办法。” 李炎岩的妈妈说,周末她给孩子报了辅导班,“我也想让他多锻炼,但是真的没有时间。别人都学习,他锻炼身体,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她认为,要让孩子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唯分数论’。给孩子更多时间锻炼自然很好,但是很难。”
南昌市东湖区教育体育局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在乡镇尤其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制于场地、认知等因素影响,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是常有的事。由于教师编制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文化课程负担重以及应试教育造成的对体育忽视等问题,很多学校基本上是拿出原本就有的课间休息时间来冲抵这一小时。也就是说,时间是挤出来了,但质量很差,基本上等于没有落实。
一位学校体育老师告诉记者,“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提出很好,但是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首先学校体育课时不够,学生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没有体育课当天的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很难保证。他认为,首先应当增加体育课时。体育课内容的局限性使得每个学生每天都能锻炼一小时难以保证。这就需要体育课能够保质保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同时,学校领导的重视也非常重要。“其实体育锻炼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他说。
记者手记
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简单的事。孩子本来天性好动,再加上体育课程,达到这个锻炼目标本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何劳教育部门三番五次下“金牌令”来督促学校呢?
记者认为,关键还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共识,但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为文化课“让路”成为多数学校的选择。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把“板子”打在学校身上,毕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考试成绩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道硬杠杠。在教育考试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每天锻炼一小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是,孩子的健康经不起时间的折腾,期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是要挤一挤时间,减一减课业负担,给孩子们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教育部已经派出督察组赴各地督察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开展情况,以确保这项活动落到实处。(记者曹小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