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质量
质量,这个经常萦绕在我们耳边的词汇,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同样,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记者 李颖
采访对象:李国安
工作单位:退休
作为一位质量发展的见证者,我认为中国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了,有的甚至已经超过外国品牌。
记得有一次在意大利的商场里看到一款由河北白沟贴牌生产的高档包,标价为180欧元,对此我深感自豪。“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带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标志着中国产品质量开始走向成熟。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所在,产品的质量缺陷像蚁穴一样严重蚕食着企业,鲸吞着市场。
质量是产品的基础,没有质量,谈什么品牌、发展、竞争。一个真正有生命的企业,是因为有着厚重的质量基础作保障,只有打造一流的质量,才能打造一流的产品,只有拥有一流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人无完人。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不可能不出现瑕疵。但我们不应该害怕出现有瑕疵的产品,关键在于出现瑕疵后所持的态度、整改的决心和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抱有和谐中庸的情结,但在工作质量面前,如果对于出现的问题没有承担的勇气和改进的方案,那么面对残酷无情的市场,注定要被淘汰出局。质量是惟一不可妥协的事情。
采访对象:卜晓飞
工作单位:实力传播
当中国商品交易刚刚起步的时候,等价交换便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形式。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商品本身质量的好坏。商品交易初步成型的时候,商品的品类和可交换的物种受其形式的限制,可交换的物品较少决定了商品质量的高品质和不可欺骗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市场上产品的品类增多,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强,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中国部分企业把“用低利润获得高回报”作为企业的信条。低成本使产品的质量下降,致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降至冰点。
近两年,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频频出现在报端。两年前发生的“三鹿事件”,造成了很多国内外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质量的不信任。
当然我不否认现在的企业中存在很多有良心的企业,把质量当作企业的信条。目前在国内外,中国制造依然占据着一定地位,很多消费者还是认为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经济实用,他们不会因为一些负面新闻就停止对某一品牌的购买。所以,为了这部分对中国制造的忠实拥护者,希望那些昧良心的企业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毕竟消费者的信赖才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中国产品种类多、种类全,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不能依赖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就放松对自己、对企业的要求。对中国产品的质量,我本人还是充分信任并支持的,中国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有些负面报道只是比较片面的报道。我认为,中国产品立足本地走向世界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没有问题,困难都是暂时的。
采访对象:王希
工作单位: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如果以高、中、低三档来评判中国的产品质量,我认为中国产品只能达到中等偏下的水平。
之所以会对中国的产品质量如此不信任,我想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油条,作为百姓早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它的价格通常是5角钱一根。而就是这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商品,也不能让人放心食用。电视上多次曝光不法摊贩用地沟油炸油条,或在油条中添加泡沫剂使其看起来更加松软。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吸引客户,同时追求高额利润,部分商家、厂家,甚至个体营业者,会用偷工减料、替换原材料、掺杂添加剂等方式来降低产品成本。在整个产销链条中,商家赚得盆满钵溢,而受伤最深的往往是广大消费者。
与此同时,电视营销中出售的产品也是中国产品质量的一大销售败笔。本来很好的营销途径,却被个别厂家利用,出售一些垃圾产品:99元钱的上网本慢得根本不能使用、“表面真的有金”的假金条……中国的语言文化含义丰富,这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文字游戏来骗取老百姓的信任,打法律的擦边球。
在此,我不排除有个别情况,如报道有意贬损“中国制造”的形象,在普通消费者心中形成对“中国制造”恶意的心理态势,甚至鼓励消费者抵制“中国制造”的行为。
对于中国的产品质量,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法律边界和定义。我希望相关部门在不违背中国国情的情况下,花一些精力在宣传“中国制造”的声誉和知名度上,逐渐提高中国产品在全世界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让人们真正地竖起拇指相信“中国制造”。
采访对象:王帅
工作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纵观国内的产品,给我的一个感受是“参差不齐”。尤其是不同行业,产品质量水平相差甚远。大宗商品,如汽车、家私、住宅等,由于产品价格昂贵,为打消购买者疑虑,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相对小宗商品而言更加完善;而与IT相关的电子类产品由于竞争激烈、技术升级、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产品质量得到的却是被动保障;与前两类相比,日常用品和食品方面的产品质量不甚乐观,汞中毒、三聚氰胺、注水肉、过期奶粉等等食品事故相关报道不绝于耳,情况令人担忧。
相对国际市场而言,中国由于经济转型,从而导致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尤其在中国南部,小规模、小作坊的家庭式、家族式企业遍布各地,山寨、造假、偷工减料等情况屡见不鲜。作为普通消费者,也许是因为看得多了、听得烦了、骂得腻了,索性也就懒得搭理了。比起产品质量本身问题,反而是这种集体性民族麻木淡漠更令人担忧。
中国人生产出的产品卖给了中国人,左兜里的钱掏出来放进了右兜里,看起来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皆大欢喜。可在温室中长大的花,真的经得起外面狂风骤雨的考验吗?答案我不得而知。
我认为要提高产品质量,除了国家出台政策牵头、行业积极执行之外,还应加强产品质量宣传及媒体监督,提高消费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及维权意识,并在此之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市场的质量发展模式,而这些并非一日之功。我国国家政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是国际地位飞速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的今天,课本上还是谦虚淡定地写着“初级阶段”。政体尚且如是,经济市场更是如此罢。
采访对象:郭宁
工作单位:《高尔夫大视野》杂志
谈到质量,我认为质量要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质,二是量。
首先来说量。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我的记忆伴随了我20余年,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还记得小时候,我国同行业的产品基本上是被几家企业垄断着。比如那时候的儿童护肤品,除了郁美净,就是美加净。但现在,扫视整个化妆品行业,除了琳琅满目的中国品牌,很多国外品牌也竞相来到中国,我们随口就能说出许多。
其次再说质。量的积累自然能够带来质的提高。继续拿儿童护肤品为例,现在的儿童用品功能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防尿疹、汗疹的,有按摩的,有防晒的……这些有针对性的产品自然能够给儿童带来更加舒适、健康的体验。
这些都是好的方面,但事物都是辩证的,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鱼目混珠的产品掺杂在这些优质产品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幸。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一次性筷子事件等等,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信任。
产品质量问题跟老百姓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团体,对于产品质量问题都十分重视。基于此,我相信未来我国的产品质量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可靠。
采访对象:苏昶
工作单位:《高尔夫大视野》杂志
在我看来,现在产品的质量每况愈下。
以前,总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而现在,“便宜无好货”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一个共同认识,似乎只有昂贵的价格才能成为产品质量的保障。这个现象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才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我认为,一件产品的价格是基于其成本而言的,为什么以前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也实惠?除了经济发展、物价提升外,导致现在产品价格提升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商家利益驱使。生产同类商品的商家,以抬高价格,达到大家整体获利的目的。
其实,很多产品的成本是相当低的。以国货为例,以前家家必备的一些护肤品,由于外观设计太过本土,使得原本质量、效果很好的它们逐渐被国人抛弃,消费者纷纷花大价钱去买一些外来的护肤产品。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再高的价格,消费者都会心安理得地去为高额的化妆品税买单。因为在消费者的心里,品牌和价格是质量的保障。然而随着国货的回归,消费者逐渐开始理性,把目光重新定格在了那些经典国货身上,物美价廉的东西最终成了大家的心头好。
在国货回归的同时,不得不提的便是商家的道德缺失、缺乏诚信,导致市面上假货横流,各种各样的假货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经常关注新闻的我,在看完“每周质量报告”后,就更不敢再相信任何产品。
希望相关部门出台全面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从道德上来规劝不法商家,保障产品质量,从而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