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标”事件沸腾了几个月,透过这场危机,中国消费者及业内人士从国家粮油安全到农民增收、从企业生存到产业发展的多维层面,对此进行着深入的思考。这些见仁见智的思考与探索,也许从另一面--超越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范畴,共同为整个油茶产业的未来之途投石问路。
2010年8月中旬以来曝光的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标”事件,将公众目光再次聚焦于对食品安全与企业诚信的审视上,在媒体舆论风潮中,昔日作为茶油加工行业“龙头老大”的金浩公司,俨然遭遇创业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挑战--据报道,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一些大型商超将金浩茶油先行下架,金浩公司不得不面对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的不信任投票。
苯并芘的丁字路口--诚信缺失还是技术失措
追因溯源,一场本该坦然面对的信任危机,却人为上演成一出顾此失彼的闹剧,从而再次刺激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相当敏感的神经,舆论将部分茶油生产企业掀到浪尖。
但苯并芘毕竟不是三聚氰胺,显然,它的产生与企业追逐商业利益而致道德沦丧并无关联。抛开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标”事件,单从消费者视角,正确认识“苯并芘”,有助于科学消费,认识茶油,支持民族产业发展,不无重要意义。
苯并芘超标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最具权威的官方结论。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吕芳德教授认为,苯并芘是金浩公司在加工过程中检测发现的,在整改的过程中被曝光。这种产生于加工过程中可 能由于物质转化而出现的有害成分完全可控可防,苯并芘并不是原材料本身的问题,通过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可以降低或者避免苯并芘超标。
耒阳市林业局局长段定华告诉记者,“苯并芘事件”曝光后,他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咨询中国油茶专家陈永忠博士,得到的解释是,茶籽油包括茶枯里都不含苯并芘这种有害成分,苯并芘的产生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采用“浸出法”出油的生产工艺,由于某一个环节温度控制失措,导致了这种有害成分的产生。
段定华说,“苯并芘事件”让消费者更深地认识到茶油是一种高品质的食用油,对茶油在国内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说,“苯并芘事件”向茶油加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增强科技创新和工艺创新,摈弃落后的加工工艺,才能给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食用油,这对整个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好的开端。
在茶油加工工艺方面,湖南茶油生产企业金拓天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说,“冷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苯并芘这种有害成分的产生,而在“浸出法”的炼油工艺中,在控制好温度的同时,增加活性炭吸附,也可以避免苯并芘超标。
金拓天公司位于耒阳的生产基地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