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网友张君芝购买仅一个月的“朗逸”小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车祸,车上人员一死一伤,但安全气囊无一爆出,但上海大众否认产品存在质量缺陷。后在湖南红网“消费维权”栏目的关注下,4S店最终出于人道主义救助,已于16日将车款全额退还给了车主。
一直以来,安全气囊是各大汽车厂商“吆喝”的卖点。然而,当汽车被撞得面目全非,气囊却没有打开时,“撞击角度不对”或“撞击力量不够”就成了厂商们的“借口”。由于国内缺乏一个对安全气囊进行检测的统一标准,到底是未达到气囊打开的条件,还是确属产品质量缺陷?
双方各执一词,消费者举证困难,维权道路艰辛。
“撞击位置不对”、“撞击力度不够”成惯用说词
回顾国内各例因安全气囊引发的纠纷,大到数百万的豪华名车,小到几万元的国产代步车,当安全气囊没有打开时,汽车厂商们给出的答复大都是:撞击的位置不对、撞击的力度不够,没触发安全气囊的引爆点,对其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却避而不谈。
从车主的角度来看,汽车配置安全气囊等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在出现车祸却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那配置安全气囊岂不是形同虚设?
为此,不少车主对汽车厂商的说词提出质疑,“难道要我瞄准了再撞吗?车头都撞得面目全非了,还叫位置不对、力度不够?难道非要车毁人亡才叫够准确、够力度吗?”
汽车安全气囊缺乏国家统一标准
当车主对安全气囊的质量安全提出质疑,是否有相关机构提供权威检测?
然而,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安全气囊检测标准。相关部门只是在2006年4月,出台了3项涉及安全气囊零部件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但它仅规定了单独某一零部件的试验方法,属于零部件在装配前的试验标准,而不涉及整个安全气囊集成系统的评价标准。它并不能作为判定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的依据,更不能作为企业生产制造气囊标准以及发生事故碰撞的鉴定标准。
事故发生后,很多厂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鉴定标准给出鉴定结论,但这个鉴定结论常常遭到车主质疑。“由于安全气囊缺乏国家统一标准,汽车厂商在鉴定自己的产品时,都不会承认自己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李炎辉说,他曾代理过多起安全气囊未打开而引起纠纷案。
“无标准”导致消费者维权艰难
李律师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很多汽车厂商“无视”消费者权益的一个原因。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而仅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中的一些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条款,对安全气囊引发的纠纷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李律师介绍,在涉及安全气囊的民事诉讼中,通常由车主自己举证。而且,国内拥有专业汽车质量鉴定的机构不多,车主自行找鉴定机构得到的鉴定结论,在备受汽车厂商质疑的同时,在法庭上的证明力度也相对较弱。
“同时,鉴定费用也不菲,一辆价值上百万的豪华轿车与一辆经济实用型轿车,其鉴定费用相差不多。”李律师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维权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成了消费者维权路上的“拦路虎”。
李律师称,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善,致使消费者维权道路艰难。“在耗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后,仍没有把握打赢官司的情况下,绝大部分车主选择了放弃。”
6省市消协曾联名呼吁出台“标准”
据红网记者了解,早在2009年,河北、天津、辽宁、江苏、江西、四川等六省市消协,曾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递交了《建议函》,呼吁尽快制定并出台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
函中称,由于安全气囊检测统一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无法界定汽车安全气囊的质量及匹配工艺是否合格;二是消费者与汽车厂商发生纠纷后,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消协组织的调解工作无法可依;三是即使消费者因调解不成起诉到法院,法院也往往因为标准的缺失无法判定产品是否存在质量缺陷,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当时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正在制定当中。但相隔一年之后,“标准”的出台仍杳无音讯,而“驴拉宝马”、“怒砸大奔”等的“大戏”却还在各地不断上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