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内汽车产销的火爆场面终于在今年稍显平息,连续数月的环比销量下降已经让国内车市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调整期。虽然多数企业并未在上半年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一半,但车企却丝毫没有放缓产能扩张的步伐。目前国内各大企业的规划产能已经大幅超过国家制定的汽车产业产能规划范围。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日前举办的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各级地方政府对2015年汽车产业的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30家国内主要汽车企业2015年3124万辆产能的规划数字,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
地方政府规划过高
有了2009年年初对国内市场判断失误从而导致大规模缺货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对国内汽车市场过于乐观的估计,加快产能扩张成了各大汽车企业的共识。去年至今,已有东风日产、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北京现代和一汽轿车等主流乘用车企业纷纷宣布投建新工厂,以缓解产能不足给市场销售带来的不利影响。
陈斌介绍说,根据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汽车企业产能规划情况,目前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根据对国内20家汽车企业集团和10家整车企业的调查结果,国内汽车企业在2015年的规划产能为3124万辆,而地方政府在“十二五”末期的汽车规划产能已远远超过企业的规划数字。
“产能过剩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市场信号失灵,企业很难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导致盲目的投资行为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将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会严重阻碍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陈斌说。
对于发改委产能过剩的警示,企业方面出言谨慎。华泰汽车总裁刘志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发改委只是对目前整个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进行披露,并透露调控产能的政策取向,但并不一定马上实施,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对市场的了解来制定和调整战略,确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行业观点博弈
与发改委发出调控产能的信号相比,来自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却对于产能过剩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内汽车的高速发展应该会冲抵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即使出现短时的销售低潮期,企业也会迅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汽车行业出现结构性放缓,但并不需要对产能过剩过于忧虑。“国内汽车市场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即使没有任何政策刺激,全行业也应该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目前的产能利用率高于75%,即使出现调整,也会在一到两年的时间迅速消化。”
“最值得担心的是国有汽车企业迫于行政压力等原因扩张产能而无暇顾及需求,但占国内汽车市场70%以上的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则有着极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徐长明认为,发改委没有把汽车列入产能过剩的行业去控制,只是发出预警信号,应该只是个战略考虑,没有必要为产能过剩担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与徐长明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产能过剩,发改委关注行业产能是其职责所在,但之前几次对于产能过剩的忧虑都随着市场的飘红而消失,希望这次也不例外。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也认为,发改委只是在发布产能过剩的预警信号,但要相信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扩张产能更多是出于自身需求,而不会盲目投入。
无效产能之对策
“产能过剩天天在提,但很多时候大家对于市场的估计还是过于保守了,北汽集团目前就面临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并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大幅提升产能。”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汪大总的观点道出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一大突出问题——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对于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和一汽大众等销量突出的企业而言,产能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一汽大众公关部总监拱兴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汽大众目前库存率为业内最低,目前的产能并不能及时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一旦建成,将会大大缓解一汽大众的产能压力。
但是,不是所有企业的产品都像一汽大众一样畅销。部分小企业在产品并没有得到市场太多认可的情况下,只能靠“抄袭”或者兼并重组的方式谋求自身发展,其部分产能是过剩的。
业内人士指出,无效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对于汽车行业过热的追捧是发改委发出预警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企业的退出机制。
在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看来,产能过剩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对于适销对路的品牌但是产能不足的企业要鼓励其扩张,对于无效产能要加以控制;地方政府过于看好汽车产业,以低价土地和资金政策吸引汽车企业入驻但又缺乏规划的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我的建议是对于汽车行业新的项目立项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不能盲目建厂,一哄而上。”何光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