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说开,舆论经常关注GDP崇拜下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从纵向来看,不少行业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原因或许很简单,说大了是保护民族品牌,说小了就是保障利税与就业岗位。这其实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认识保护的手段途径和尺度。首先,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绝对不能或缺的。现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企业的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受害面相当大,在此种情况下,纠纷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受害的消费者个人,甚至有时会关系到重大社会利益。就“紫砂煲事件”来说,虽然不至于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后果,但毫无疑问的是,在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的情况下,公众又受到了“反诚信”的洗礼,如果类似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也就别指望整体的诚信水平在短时间内有多大提升,因为人们感受到的只是强势经济体面前的无奈。
其次,政府部门只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乃至对有关企业做出严肃处理,才是对企业的真正爱护。正如没有哪个企业不想成为百年老字号一样,也没有一个政府不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民族品牌。然而,这不是“只帮忙不批评”的过程,企业产品与自身品牌质量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监管部门与消费者的不断纠错,特别是当有些企业认识不清、不买消费者账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处理的“鞭子”该打就得打。以“紫砂煲事件”为例,抛开消费者诉求不说,已有媒体分析,美的这些年扩张势头比较猛,但是相关产品的技术、质量维护储备不足,导致其不少产品遭到投诉。对于类似这种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监管部门难道不应该以“紫砂煲事件”为契机,帮助企业整顿处理吗?
总之,监管乏力,生活是无法更“美的”,美的可以后知后觉,但监管部门没有任何理由犹豫不决。(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