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汽车行业 >

中资抄底萨吉诺 折射国企贵买贱卖困惑

时间:2010-11-18 10:49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这个公司真的不得不卖给中国人吗?我希望看到美国公司在美国人的手里经营得红红火火,现在的状况可不符合这个标准。”上周,来自萨吉诺公司、现任美国密歇根州参议员的卡恩失望地说。

    卡恩说这番话的背景是,未来几周内,通用汽车公司旗下有着104年历史的子公司萨吉诺转向器公司,将卖给来自中国的新业主——太平洋世纪汽车系统有限公司,一个由北京市政府投资机构和北京汽车零配件公司天宝集团组建的实体。萨吉诺转向器公司制造汽车转向器已有数十年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的M1卡宾枪,就是萨吉诺转向器公司生产的。现在该公司更名为Nexteer,在全球拥有8300名员工。

    与出售旗下零部件公司几乎同步,通用汽车也在国内积极谋划增持上汽通用五菱10%%股份,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日,五菱内部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通用增持股份已成定局。有媒体报道称,届时通用汽车将支付给五菱集团约5100万美元的现金,并为上汽通用五菱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在广西地区发展整车业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就像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美国消费者并不情愿把萨吉诺转向器公司卖给中国企业。华尔街日报介绍,萨吉诺转向器公司在全球拥有22个工厂、6个工程中心和14个客户支持中心,所有这些业务的运行都决定于萨吉诺。曾几何时,对公司热忱和忠诚的源泉就从萨吉诺这里向外辐射。面对被中国投资者收购的命运,“公司内部员工更是不情愿”。

    华尔街日报分析,该收购协议在美国国内的意义绝不是考验中国那么简单,美国国内的反华情绪继续加剧,原因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客纷纷抱怨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甚至美国的辉煌。同样,由于汽车零件仍是美国出口的关键领域,美国工会将中国企业收购萨吉诺转向器公司看作“特洛伊木马”闯入。“萨吉诺公司内部员工和外围人士似乎对太平洋世纪汽车的态度是小心翼翼地接受。”

    甚至在中国企业即将完成收购萨吉诺转向器公司的时候,美国媒体依然在担忧:“我们很难知道萨吉诺的专利技术在未来几年会如何进入中国,也很难知道这对在密歇根工作的员工或为北京市政府工作的人是好还是坏。”

    与美国消费者不情愿萨吉诺转向器公司被中国企业收购一样,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份的计划也一直被中国媒体和消费者反对。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两个交易有很多本质的不同。首先,上汽通用五菱正处上升期,是非常优质的资产。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上汽通用五菱的纯利润是18亿元,而今年1~6月,纯利润已经达到了16亿元。由于上汽通用五菱的产品质量领先、网点铺设全面、印度市场逐步开拓等因素,预计未来几年的利润还会继续增长。

    相反,萨吉诺转向器公司却是困境重重,是劣质资产。华尔街日报的描述是:萨吉诺转向器公司近几年深陷窘境,资金极度不足,该公司所处的城市今年早些时候失业率也突破了14%%。“中国资本及其进入中国本土市场再次给了这个城市一线希望,今年萨吉诺转向器公司新添了100个工程工作岗位。预计它将增加对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的募捐,之前因资金短缺不得不减少其捐赠。”

    由于困境重重,萨吉诺转向器公司成了客户眼中烫手的山芋。华尔街日报说,萨吉诺转向器公司的客户,也就是其他的汽车制造商,更愿意让它从通用汽车中独立出来。一位名为萨默斯的客户表示,我肯定有很多人不满他们被中国拥有,但这似乎是一件好事,许多公司都与中国这个市场息息相关,依赖它生存和发展。另一位知情人士说,此次萨吉诺转向器打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机会是通用汽车的一个卖点,中国不久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两笔交易的收购资金也是大相径庭。在购买萨吉诺转向器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时,中国买家出手阔绰。华尔街日报介绍,这个收购价值4.5亿美元,当萨吉诺转向器公司上了拍卖台,中国投资者出人意料地抛出了大手笔,他们全部付现金,没有使用贷款,打败了韩国和美国的私募股权并购公司。尽管他们中有些人不会讲英语。

    而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股份的交易中,交易额就小得多。据消息人士透露,通用将支付五菱集团5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另外还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但数据显示,近几年上汽通用五菱的利润持续飙升。按照2009年18亿元的纯利润计算,五菱凭借手中15.9%%的股份,每年分红就接近3亿元。

    更大的区别可能还会在未来显现出来。曾协助促成萨吉诺交易的洛杉矶传世资本集团投资银行家陈仲华说,萨吉诺转向器公司有1000多项专利,中国企业收购后将大大缩小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技术差距。与此相反,广西相关部门和五菱选择了出让股权来换技术,若干年后,这项交易会否再现“市场换技术”式的失败,还是一个谜。

    面对这么多区别,无怪乎有教授质疑:为何外资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将一些衰退中的品牌高价卖给中国企业,我们某些部门却不惜代价把处于高成长期的品牌低价转让?为何外国政府总是设置重重障碍阻止中国企业收购高价值、高成长性的外资企业,我们某些部门却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支持外资对国有企业的收购?

    “同样的收购,截然不同的效果,两个案例无疑给国内汽车品牌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