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汽车行业 >

跨国公司争锋新能源 自主品牌遭遇洋挑战

时间:2010-10-11 14:16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自主品牌的多重“洋挑战”

    跨国汽车公司集体转向新能源,尤其是电动车,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目前大力支持的电动车战略方向性的正确,但也让技术仍然落后,产业化探讨较晚的自主品牌,站在起跑线上就接受多重挑战。

    目前来看,电动车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三个部分。单以动力电池而言,车用动力电池的充电、放电过程非常复杂,汽车行驶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遇到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对电池的安全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很高,这是一项全球汽车业至今都尚难攻克的问题。

    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在日常的测试研究中发现,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日本居上,德国、美国等居中,中国的垫底。他认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动力电池在生产方式、生产设备,以及研发等方面都还相对落后。

    机械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则透露,当前中国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正极和电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进口。
“即使电池、电机、电控方面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也不意味着中国自主品牌就没有问题,要知道电动车也是车,是建立在传统汽车基础上的,而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中国还欠缺很多,品牌积累也不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赵航认为。

    除了技术方面的积累与国际先进水平上有差距外,自主品牌在纯电动实车的探索上也相对较晚。1992年日产就开始锂电池的研发。截至目前,雷诺-日产联盟用于电动车方面的投资已超过40亿欧元。通用汽车同样早在20年前就开始研发电动车,仅对VOLT电动车的研发投资就超过7亿美元。

    而且众所周知的是,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都需要市场的检验。日产仅在电动车的试运营上,已经积累了十年的经验。

    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车上探讨最早、力度最大的比亚迪也只是在今年早些时候才推出了电动车,销量并不乐观,购买者也多为国内外研发机构。之前虽已经在出租车上有过近一年的试运营,但时间也并不长。更多自主品牌的电动车则停留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阶段。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通用、日产以不同的技术方式在中国先行布局,争锋电动车,看似竞争,实际上也是跨国公司在联手用不同的方式看中国政府、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反应。一旦确定方向,即可迅速切换,以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抢占中国市场。

    事实上,自主品牌在电动车上的“洋挑战”还不止跨国汽车公司。王子冬透露,电动车正在使汽车制造的平衡被打破,正在促使新的电动汽车公司的诞生,而且一些著名的IT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如谷歌、苹果等。

    “一些传统汽车的概念也被颠覆了,电动车融合了网路、手机等功能,LEAF就可使用iPhone来启动。这是印度开发的电池,它用的电池是我们国家生产的,大家看印度汽车的进步,也是比较快的。” 王子冬介绍。
王子冬还透露,美国的泰斯拉汽车,已宣布将在南加州生产其S型电动轿车,S型电动轿车的情报系统使用了谷歌的软体和技术,时速可达125公里,一个电池组即可行驶长达250公里。

    “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电动车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在战略上的重视,以及政策上的支持给自主品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必将面临行业内甚至是跨行业的“洋挑战”,所以说自主品牌在未来仍然任重道远。”张小虞认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