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1日,应该是推迟两年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开始生效的日子,但是一直没见发改委等部门有任何动静,于是汽车界普遍猜测WTO有关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争端有可能败诉。果然,上周末,世贸组织专家组的一份报告,再次裁定中国的汽车零部件政策违规,虽然中国还有权进行上诉,但是想扭转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并不大。
消息传来,国内反应非常平静,正像新华社记者张毅所说,“所谓进口汽车零部件争端,其实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不管WTO专家组的调查结果公平不公平,最终裁决结果如何,都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可笑的是,外国汽车界与媒体却喜形于色,美国底特律新闻用“零部件制造商赢得贸易争端”为题对此事进行大肆报道,颇有一种复仇般的快感。从外国汽车界与媒体的这种反应,我们恰好可以看出,中国政府2004年4月颁布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击中了跨国车企的要害,令他们坐立不安,持续几年不断申诉,欲将这部法规彻底剿杀而后快。
现在回头看,这个管理办法起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它用法律手段理直气壮地维护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合法利益,让那些装上四个轮子就冒充国产车的外国品牌也必须按25%的整车税率而不是10%的零部件税率来缴纳关税,给跨国公司妄图通过CKD组装瞒天过海偷逃关税的行为以毁灭性打击。据美国的媒体披露的数字,这个办法颁布以来对美国的零部件出口造成重大影响,2005年,美国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的贸易赤字为16亿美元,到2006年已升至22亿美元,到2007年达29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汽车零部件的贸易赤字已上升了15%。
第二,这一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在执行“市场换技术”政策上的一些偏差,为促进外国车企向中国的技术输出与技术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国内的民族汽车工业,给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尽管外国媒体还在叫嚣如果中国不服从裁决,将受到美国等国的严厉制裁,但是实际上,欧美诸国在他们国内汽车市场异常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已成为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们很难挥舞起制裁的大棒。
所以说,这个争端虽然中国输了,但是我们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有理有节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壮大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所以虽败犹荣,我们完全可以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