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30日零时起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举动,仿佛成了导火索,两周时间内,争吵几乎就没有停过,而且充满了傲慢和偏见,没有什么经得起推敲的内容。
比如,反方拿出证据认为,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已超过美国了,这非常不合理。道理基于两点:一是,中美在一个地球上,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中美同冷暖,中国为什么高呢?二是,中国不如美国发达,中国消费者没有美国消费者收入高,怎能多花钱买油?
这种看法貌似有杀伤力,矛头却是歪的。因为只和美国比油价高低,毫无意义,难以说明是高了好,还是低了好。资产和资源价格的高低,不是低了就好,也未必是高了就大坏。价格比较要有口径,否则就如“一只鸡加一只鸭等于两只家禽”这样的算术题,其荒谬性连小学生都看得出来。
比如,人力资源价格,中国远低于美国,在中国端盘子比在美国端盘子,收入差很多,这肯定不是中国低就好。利率算是货币价格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却比美国高,这能说人民币就比美元好吗?最多可以看做外汇套利的机会,人民币此刻对美元升值的可能性大些。
支持一方拿出的证据也很离谱。涨价的直接获利者中石化某负责人就说,国内成品油价格,除去各种税费并不高于美国,发改委也予以公开认可。
但这不说明什么问题。虽然税收制约成品油的成本,也能决定成品油的价格,但这次涨价和税无关——因为同期税率没有变化。拿税来搪塞,也许连推卸责任都算不上,最多只表明中石化和发改委都受委屈了,因为税不归他们管。
反对涨价的一方令支持一方理屈词穷的两把利器,一为反对成品油价格管制,要价格市场化;一为反对垄断,要求放开市场,降低准入门槛。这总是有道理的,尤其有道德上的正义感。
但成品油价格涨跌一旦这样争论,基本就成了无头公案。这种貌似正确的常识,大大忽略了石油问题的复杂性,忘记了石油不仅在中国,就是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某种矛盾的共同性。
选择垄断,就不是中国一国如此,几乎是全球性存在的,就如暴力都由全球各国政府垄断一样。这样的垄断当然有问题,也很严重。但谁能找出比国家垄断暴力更好的选择呢?
石油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在这个领域天然容易形成垄断。历史证明,任何充分竞争的市场运行和国家大力推进的计划建设,最终都会产生这个结果。面对这个事实,反对并彻底否定石油业的垄断,几乎就是空想。解决石油业垄断的危害,不在于喊反垄断的口号,而在于怎么管理事实上形成的石油巨无霸,限制它形成垄断后的自我无限膨胀。
价格管制是限制天然垄断为数不多的好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的有限的有效性,却是建立在其独立性上的。
目前,发改委每一次调整价格,都只有一个按照去年底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为朦胧的前提,既不说明基准价格,也不说明涨价幅度的计算方式。全部调整过程让人不明所以,也不在任何时候征求消费者意见,很难让人相信它这种不屑于解释的傲慢,就是理直气壮的独立性。但作为垄断者的石油巨头们,却能因手持发改委价格调整理由这一尚方宝剑而理直气壮,根本无视消费者的存在。
如此情况下,消费者没有正常渠道参与限制垄断企业的自我膨胀,也无法审核发改委价格调整的独立性,只好四处喊喊口号,不知不觉就形成了对石油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事实和相应的价格管制意义的偏见。
要消弭这种傲慢与偏见的对立,发改委必须明确价格管制的独立性。那种只发文件下命令而不解释的管制方式,除了火上浇油,没有任何作用。
要真正形成发改委价格管制的独立性,发改委就必须完全公开它调整价格的全过程。发改委负责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内设机构至少要相对固定且成员名单公开(他们入选的理由也要公开),要有固定的工作流程。每当价格调整决议形成,就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宣言,完全公布会议纪要——不仅要说出调整价格的时间、理由和幅度,更要说出全部成员在价格变动上的意见。
也许只有如此,傲慢才会收敛,偏见才不会成为偏激。虽然我们不指望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作者系独立财经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