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极为关注的议题,近年来,在外力与内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发展仍然收获了不小的成绩,比如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增值,中国品牌话语权的加重等等。
据相关人士统计:截止到2009年,由中国制造出的“全球第一”数量已攀升至27项,在多个领域均领衔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去年年底的两项全球第一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它们分别是中国的家电产业(冰箱、洗衣机)和中国的汽车产业,他们的“转型”表现于:改变了以往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全球第一”,实现了低碳精神下质量与数量双赢的全新变革。这些对于中国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回顾过去:“非污染不第一”的悲剧
过去,有人把中国的强大归咎于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的空前发展。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有20个在中国。因此,当时所成就的“全球第一”也总是令人们悲喜交加。比如,中国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总合。但因为中国在钢铁生产时使用的废料太少,燃烧的煤炭很多,因此,导致目前中国每生产1吨钢,平均要产生大约1.7吨二氧化碳,如果算上燃料资源的过渡浪费,这成本代价就更大了。同样,中国的煤产量也是全球第一,占世界一半,美国媒体曾经这样形容中国的煤炭产业:“像一场缓慢移动的风暴,中国煤电厂的污染五至十天之后会到达美国。”尽管不无夸张成分,但美国人的话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此外,中国在水泥、纺织品、机床、鞋等领域的生产也位居全球第一。化工业、水泥工业、钢铁业,这是三大最具污染性的行业,却也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不得不为中国的制造业蒙上一层悲剧的色彩。如果深入推敲,每一项的背后都暗藏着巨大的环境成本,没有珍惜利用资源,也使得中国制造曾一度成为“打工仔”、“廉价货”的代名词。
“以污染为代价的制造业发展,就如同饮鸩止渴,后果将不堪设想”某经济专家曾告诫中国的制造业,面对众多的“全球第一”,我们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审视,通过寻找一跳全新的发展道路,来提高中国“全球第一”的含金量。
聚焦当前:汽车业“低碳马力”十足
中国的汽车业今年收获了两项“全球第一”,即产量的第一和销量的第一。汽车是人们眼中的排碳大户,因此中国的汽车产业的低碳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增程式电动车,还有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极大了引起了人们对营造低碳社会、节约个人使用成本的热情。部分国产汽车龙头品牌也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节能环保方面均势头大增。去年9月,奇瑞就提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新能源车”战略发展思路;吉利汽车则在09年上海车展中亮相多达九款的节能环保系列发动机;在北京车展上,比亚迪的F3DM双模电动轿车等 产品也赢得了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可。
此外,政府在政策和项目方面的扶持也给予了汽车业以极大的信心。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出台和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所有出台的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较大,2009年该类车型销售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增长贡献度70%。此外,以浙江为代表的省份还将建设多座充电站,从而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做足保障。
昨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宣布:凡是在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最高可获得6万补贴。至此,国人的低碳消费信心被全面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