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到了转型的关口。国家很明确,就是要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倒逼机制,但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地被“逼”着走,而是应该主动地自我调整,主动地变。
2009 年,中国对经济的判断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年初,中国对经济的判断是“最复杂的一年”,最不确定的一年,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很难说清楚。2011年呢?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其时有预测要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但实际上现在看一年就恢复到了。
“涨声”会否不断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经济在缓慢恢复,消费也在缓慢恢复,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各种问题依然存在。
最近美联储又要启动二次的限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必然推动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当然美国出台的政策也有两面性,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但刺激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如果美国消费增加,可能会扩大进口,但也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压力增大。从国内来看,油价又冲新高了。
整个2010年下半年一直“涨”声不断,从CPI很容易看出点端倪。物价的上涨实际上都是关联的,一种原材料上涨,同时就带动好多行业在涨,譬如粮食涨,肉就涨,油肯定也涨,饲料涨,奶也涨等等。
2011 年“涨”还会成为代表性词汇吗?没有人能下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问题仍会出现,不是这样的问题,可能是那样的问题。
必须看到,经济圈里形成震荡,其结果不光是对经济的震荡,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形成震荡。人们的心理预期变化可能就会直接体现在消费上。如果经济形势好,消费情况就会好些,反之亦然。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每一个企业家都会对新的一年有个基本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会不会成为现实呢?同样是一个问号,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
早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初,海尔张瑞敏就说过,加入WTO之后要与狼共舞,但不能让狼吃掉。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品牌,这是企业的王道,已成为共识。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企业来说,理念一定要更新,要有危机意识。“好的时候要改善,不好的时候更要改善”,很多企业往往不注意这一点。
中国到了转型的关口
比如青岛海尔发展这么多年,理念一直比较超前,他们也最早提出要从“出口创汇”转到“出口创牌”上来——名牌不是评出来的,是消费者认可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到了转型的关口。国家很明确,就是要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倒逼机制,但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地被“逼”着走,而是应该主动地自我调整,主动地变。
这种“变”是一种优化,一种调整,是寻找适合发展的新路子,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调整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的,是逐步优化的,不调整不改变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政府层面同样在“变”。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正转变为“招商选资”,毕竟利用外资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另外,按照国家战略,地方很大的一个工作是,产业布局调整。即大力增加、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逼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生长空间,而是此消彼长,比重改变,劳动力密集型比例会越来越低,新兴产业比例越来越高。
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也有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不再被视为重点产业。
而在政府调整的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博弈,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会出现,如何协调、解决各种矛盾,保证民生质量,同样不断面临新课题,需要新思维。
对普通百姓来说,最希望的“变”莫过于实际收入上涨了,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嘛。消费者呢,会处变不惊吗?当然不会,消费者会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