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医疗健康 >

上海一医院为解“住院难”向“地下”延伸

时间:2009-09-21 13:44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孙刚 朱燕亮
  

  与此同时,本市各级医疗机构也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各自的定位和服务人群特点,以病人为中心,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努力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创新医疗服务方式,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推出一组报道,聚焦上海医疗机构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的新做法、新经验,以推动医疗机构更好地为民服务。

  周五晚上入院,周六下午出院。赵女士没有想到,她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宫颈息肉根除术”,不但没有等候十天半月,而且入院、手术、出院前后不过短短一天,全部治疗费用也节省了不少。

  今年4月下旬起,市一医院巧做“空间大挪移”,压缩行政后勤和医务人员休息场所,新开辟了拥有53张病床的日间病房,加上原先的眼科与位于松江南院的日间病房,总床位达到119张,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日间病房,就医难、住院难、手术难得到了初步缓解。

  近年来,市一医院医疗服务量不断增长,今年上半年门急诊高达135万人次,住院手术1.7万余人次,同比增30%,居全市23家市级医院首位。有限的医疗资源与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矛盾非常突出。怎样尽力而为做实事,缓解群众看病难?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医院上下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应从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入手,扩大日间病房的规模。

  日间病房已在国际上通行,即对一些常规基础手术,术前检查安排在门诊完成,病人入院当天即行手术,24小时内出院,从而提高床位周转率。市一医院地处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向外扩张已无可能。新增日间病房想法是好的,可用地从何而来?多方谋划,领导班子将目光投向了“地下”:医院拥有宽阔的地下人防设施,当初是作为战备空间,如今成了库房和医生护士休息场所。决心一下,改造工程立即实施。清空多年积压的物资,布设管道和电路,重新分隔空间……经过改造,原先的阴暗杂乱变得明亮整洁,除了必要的休息区域,所有空间尽量让给病人。

  有了用武之地,日间病房的适用范围随之扩展。日间手术从限于眼科变成了“全科”:普外科、泌尿科、妇产科、胸外科、整形科、消化科……各科室纷纷推出适用日间病房的病种,并由主任医师和高年资护士担纲查房和护理,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床位分配也以效率最大化为原则,各科都有几个“基础床位”,其余“共享”,由医院统一按需调配。针对肿瘤病人化疗难的状况,医院还推出了日间化疗,对定期化疗患者,安排在24小时内完成并出院。

  据统计,从4 月下旬到现在,日间手术已完成数千人次。病人住院从过去的7―15天缩短到1―3天,等候入院的时间也因此大大缩短,从以前要等候2―3个月,到如今一般一周左右即可安排入院。住院天数减少还降低了医疗费用,医药费、床位费、餐费、护理费等平均可下降15%―30%,如果加上家属陪护的隐形支出,病人负担大为减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