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目前,隆冬已去,春回大地,春耕备播工作正在神州各地全面铺开。然而,市场上假化肥的猖獗,却令农民们“谈肥心惊”。那么,假化肥何以大行其道呢?
业内专家指出,假化肥坑农案件增多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额利润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制假售假。二是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化肥需求量激增,造成市场供不应求。三是多数农民不具备辨假识假能力,客观上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孳生土壤。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为造假分子提供了保护伞。有的造假企业因为能给地方财政缴税,而受到了挂牌保护;有的职能部门为了创收,只要造假企业上缴罚款,就可以生产假化肥;在销售环节中,一些品牌的假化肥仅需缴些“化验费”、“办公费”就可以领到“通行证”,堂而皇之地在市场上销售。五是正规生产企业顶不住质次价低的假化肥的冲击。由于有效养分含量低的假化肥成本低,在市场上销售的价位也低,农民对养分含量标识相同的肥料,一般愿选用低价的,从而使得假化肥大行其道。
辛苦一年,就是为了有个好收成,但是因为遭遇假化肥,许多农户的投入,几乎全成泡影。这对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无异于天塌地陷。据记者了解,类似情况在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经检查发现有的坑农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氯化钾化肥。经检验,所谓的化肥中氯化钾含量竟然只有0.042%。“造假售假的家伙太可恶了!”欺诈骗销假化肥贻误农时,坑农害农损失惨重,农民消费者对此深恶痛绝。
化肥质量事关粮食生产大局,假化肥的猖獗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参加农资打假“红盾护农”执法行动的相关人士指出,目前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假化肥这一顽疾:一是支持化肥生产企业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等相关部门联手打假,并加大处罚力度,使制假者无可乘之机。二是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以权谋私、向制假者提供保护伞的单位或个人予以严厉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重奖举报者,发动全社会参与打假。四是送科技知识下乡,向农民传授识假辨假知识,使假化肥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农资市场的供应和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和农产品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广大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利益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从2001年开始,由农业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监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等部门组成农资打假部级联席领导小组,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斗争。联合打假工作已经连续开展6年,仅去年一年全国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出动执法人员就有233万人次,立案查处假劣农资的案件有12万多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有23亿元。广大农民对农资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农资市场的秩序逐年好转。据全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6年农资消费投诉举报比上一年下降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