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几个孕妇在美国一个“月子中心”,这家“月子中心”专为中国大陆的家庭服务,它的广告语这样说:给您一个健康美国宝宝
无法抵御的产业链
2011年4月的一个周末,在北京朝阳区SOHO西区的一所写字楼内,一场赴美生子的说明会在这里的一家月子中心悄悄进行,几十位从各地赶来的准妈妈,被主讲人“让孩子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这样的主题所打动。
已经从事这个生意多年的这家月子中心的负责人JAMES(英文名)告诉记者,目前全国这样的月子中心大约有二三十家,“但大多是中介服务机构,直营机构不会超过三家”。
JAMES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为了方便起见,他对外工作全用英文名。
面对记者的到来,JAMES显得很谨慎,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宣传来增加客源,另一方,这宣传又必须是低调的。“我们的业务主要靠的是口碑和介绍,JAMES说,因为大多数赴美生子回来的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事不被张扬,“但我们保证自己的机构挣钱靠的是服务和信赖”。
JAMES告诉记者,市场的需求带动的是产业的发展,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国外的月子机构已经不仅限于在家门口等待客源,相互间的竞争成了必然的事情。
据国内媒体报道,洛杉矶华人区的月子中心在2007年之后竟然出现互相拆台、挖客源挖员工及同业者报警,以“虐待儿童、贩卖人口、房屋改建、环境不整、民宅经商、噪声过大”等为由,引来警察搜查封杀的恶性竞争。
华人业内都知道这种产业在美国不合法,是一种机会主义,属灰色行业。所以只要证据充足,被美国当地政府封杀就会显得轻而易举。“但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们保证自己赚的是良心钱,每一位从美国生完孩子归来的妈妈,都会觉得这个钱花得很值。”JAMES说。
JAMES所在的月子中心也算是国内最早从事这项产业的华人公司之一,此前国内一家媒体详细报道过这种行业产生的由来。
二三十年前,一些台湾地区居民因躲避兵役等原因移民美国,聚居于洛杉矶一带。之后,为台湾妈妈服务的月子民宿应运而生。
“不过真正有月子中心一说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JAMES说,“是内地人把这个事当成了产业来做。”
消费需求刺激了月子中心的完善,一些有投资目光的华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月子中心开始逐渐走上制度化管理,餐饮、看护和住宿标准有规可循,一些妈妈生产回去后,用自己的体验为周围人讲述赴美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当然美国旅游签证的开放,是实现这个产业规模化的第一步。”JAMES坦言。
在这个过程中,内地一些生产回去的妈妈也开始做起了中介,因为赴美生子的大多数妈妈都是行业白领,对商业机遇有无时不在的敏感度。
2009年,大陆地区从事赴美生子的中介机构与个人突增。主要分为三类:由美国月子中心直接投资的大陆公司;同时为多家月子中心服务的中介公司以及个人。“我们建议,有这个需求的人群最好找直营的机构,因为直营机构是和妈妈直接签协议,出现问题直营机构会全权负责。”
JAMES所说的直营机构是指由美国月子中心在大陆直设的机构,机构代表月子中心和孕妇签协议。“可是中介和个人服务商,只是代签合同,出现问题月子中心不会承担相应责任。”JAMES称,一些中介公司和个人会过分夸大宣传,骗取高额的服务费用不说,孕妇如果真在美国出了事,月子中心会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当然一些月子机构为了拓展客源会多条腿走路,比如会和在自己中心生产回国后的妈妈达成转介业务协议,其中的转介费可达一个人3万-5万元人民币。
尽管美国有诸多优越条件,但JAMES坦言,未来这些孩子大多还是要在中国生活发展。JAMES称自己多年前就已经是美国移民,但他自己的事业还在中国。目前像他这样的中国人其实很多。
成为美国公民又能怎样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出断言,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5年超过美国,尽管这种断言引来一片喧嚣,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未来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这意味着,那些国籍在外国的华人,免不了还会在中国生活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要不要把孩子生在国外仍然是个需要慎重的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朴光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赴美生子”现象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民对其所属国家公共服务与社会环境的评价,比如教育、安全、环境和财产保护等方面的比对。
朴光星说,除去对权力社会精英分子以及公众人物在国外生子动机的质疑,普通民众选择赴美生子无可厚非,因为“侨民集团对一个国家,有利的一面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
当然,赴美生子毕竟属于社会少数人群的选择,即使是那些有条件的家庭也并非都会选择赴美生子。
“不仅仅是成为美国公民那么简单,”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教研中心主任蒋慧芳女士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你是中国人,你未来可能还要生活在中国,可是你却是美国国籍,首先是孩子会在归属感上存在混乱,其次等孩子上了学,他周围的同学怎么看待他的身份!”
蒋慧芳称,如果是这种情况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一定要有一定常识,孩子未来在中国学校上学时,可能遭遇的心理的冲突是家庭要面临的问题,“毕竟在中国这个国度,共性的东西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曾在美生活多年的张先生则对这种赴美生子的盲目性表示担忧:如果孩子只有一个美国国籍,不在美国读书、生活,那么这个身份意义不大,只是拥有一个社会福利号码而已;设想一下,一个孩子在中国上学成长,成年后回到美国,语言生活习俗甚至价值观差异都很大,这个孩子怎么适应,尽管从身份上说他是一个美国人,可这种人为安排的身份对孩子来说有实际意义吗?
家住西安朱雀门内的早已退休的报人老李,其家庭是典型的“中西混杂”,老李和小儿子李恒在多年前就移民美国,所有的孩子也都出生在美国,而大儿子李聪却选择生活在西安,有直系亲属在美国的条件,大儿子李聪在美国生子轻而易举,可他没选择在国外生子,自己的孩子都是中国国籍,老李基本是和大儿子生活在西安。
“比较古老的城墙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老大更爱看城墙!”对于大儿子的“执拗”,老李还是很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