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食品烟酒 >

三聚氰胺重现 业内疑10万吨“毒奶粉”遗害市场

时间:2010-02-03 10:05来源:经网 作者:
  

        距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还不到一年半,国家级机构再一次就三聚氰胺发出了声音。

  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 (以下简称食安办)召开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单位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彻底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在本次食安办点名的5家公司中,唯一自己拥有奶源生产基地的山东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被曝光之后目前换了名称依旧在从事生产,该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切运营正常”。而另有企业仍在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为原料生产乳制品。

  针对市场上不时出现的2008年问题奶粉原料,乳业资深分析人士王丁棉推测,或仍有10万吨毒奶因各种原因未被销毁。

  警钟再响

  各地暗中清查已历一月

  三聚氰胺的安全警报仍未完全解除。

  1月30日,食安办召开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单位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彻底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隐患。

  在会议上,食安办曝光了2009年5家产品三聚氰胺超标的公司,分别是上海熊猫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熊猫乳业)、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金桥乳业)、山东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淄博绿赛尔)、辽宁铁岭五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洲食品)、河北唐山市乐亭县凯达冷冻厂(以下简称凯达冷冻厂)。食安办还透露,这些公司生产的涉案超标产品,均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

  其中,上海熊猫乳业已经在一个月前的上海食品安全联席会议上被披露,而该案件更是早在2009年4月,即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半年左右即被上海有关部门查处。

  记者还获悉,在食安办曝光这一系列事件的一个多月之前,就已经下文要求全国全国各省市彻查上海熊猫乳业、淄博绿赛尔、五洲食品、凯达冷冻厂等企业的三聚氰胺超标产品,这也表明该查处已在全国各地暗中进行达一个月之久。

  尽管频出重手,但三聚氰胺却缘何屡禁不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最新进展

  问题乳企改头换面继续生产?

  “我们的公司已经注销了。”淄博绿赛尔工作人员如此告诉记者。

  作为本次食安办披露的5家企业中最为“特殊”的一家,淄博绿赛尔拥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可使用本公司的原奶进行加工生产,而其他4家则不得不从其他公司购买奶粉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在淄博绿赛尔的网站上,可以发现该公司在2003年固定资产就已达到5860万元,年销售收入2.5亿元。

  尽管此前已被食安办通知暗中调查,但记者发现在该公司的主页上,2009年12月21日公司依旧在招聘新员工,且招聘的职位从文秘到车间工人五花八门,这看起来颇有点蹊跷。

  2月1日,记者首先致电该公司办公室希望能进行采访,得到工作人员答复称该公司已经注销。但记者随后又以消费者的身份致电该公司的市场部时却被告知,目前仍然可以订奶,而且公司“运行正常,生产有序”。

  一家目前本该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公司,为何还在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

  “绿赛尔公司确实已经注销了,我这里是康智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智多)。”2月1日,绿赛尔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如此解释,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经市场上没有绿赛尔,只有康智多。

  山东康智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位于山东淄博市的乳企,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记者同日又致电康智多进行采访,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康智多与绿赛尔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但双方有协议,绿赛尔可以使用康智多的“品牌”。

  据该人员介绍,绿赛尔确实已经注销,但实际上它仍然在使用康智多的注册号进行生产,不过两家公司的产品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经过一些协议约定如此。

  作为本次被披露的5家乳企中最特殊的一家,绿赛尔最大的疑问即其超标产品的原料究竟是2008年未被销毁的劣质奶,还是该公司自己奶源最新生产的原奶。

  2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联系该公司负责人,但其总经理室某人员在了解到记者来意之后挂断了电话。

      问题溯源

  无名奶粉供应商流毒市场?

  那么,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我们厂是好的,都是加工用的奶粉原料出现了问题。”在1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凯达冷冻厂某工作人员时,该人员还如此表示。但当2月1日记者再次致电该人员时,电话已经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据了解,上海熊猫乳业、五洲食品、凯达冷冻厂这几家公司都是使用了2008年的问题奶粉为原料进行加工,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

  其中2009年12月31日,上海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声明称,上海熊猫乳业涉嫌将含毒回收炼乳用于再生产。该公司也因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而被起诉。

  而五洲食品有关工作人员在1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已经“不存在”,该公司产品的原料也是来自其他公司供应的奶粉。

  经过记者多日调查发现,以上几家公司的产品使用的均是其他不知名小公司提供的问题奶粉,而这些奶粉供应商一般多为地方性的企业,除了当地人,基本上无人了解。

  经历了2008年那一次严格的检验,为何依旧还有这样的企业留存下来,并且将2008年的“毒奶粉”放在今天继续加工使用?

  “大的企业都没有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性的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监督,因此钻了空子。”一名国内知名乳品企业的高层人士告诉记者。

  据透露,2008年对毒奶粉销毁的重心是放到了对市面上的产品进行召回并销毁,而对有毒原材料的销毁则未必有那么严格。

  对此,上述高层人士表示,当时确实针对市场上产品的动作更多一些,产品在召回后,立即在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了销毁。

  如果仅仅重点销毁超标产品,“有毒”原料又流向了哪里?这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大的企业一般来说不存在问题,“全国性的企业要接受全国的监督,现在检查这么严,而且三聚氰胺已经是一个必须检查的项目,有毒原料如果使用马上就会发现,企业不会冒风险去干这样的事情了。”但他同时也认为,对于一些小企业特别是地方性的企业来说,如果地方缺乏足够的监管,再加上只在部分地区进行销售,即便出现问题可能也比较难以发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