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面子问题
全中国最关注小排量车的一群人,莫过于媒体。每当相关部门有风吹草动的时候,媒体总是如卫道士般站出来,宣扬小排量的好处。像9月1日实施新汽车消费税政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再一次表现出对小排量车未来的期待——可很遗憾,似乎消费者并无所动。
我现在已经不太认同“中国人好面子”这个千古论断了,面子这个东西,中国人是喜欢,但咱还不至于到“打肿脸充胖子”的程度,凡是正常思维的消费者,都会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好面子”。
那么,小排量车为什么在中国卖不动?其实想想,原因可能有几。第一,不论“限大”,还是“放小”,新的汽车消费税政策似乎作用并不明显。该买大排量豪华车的,并不在乎增加的那几个小钱,而有心买小排量车的消费者,算来算去却怎么都觉得不值:减税后,顶多也就省个千儿八百的,这点优惠,随便去哪个经销商都能谈得到,还不如买个级别高点的车型呢!
而后,消费者再这么一琢磨:油价一个价,停车费、养路费也都没差,凭什么开QQ跟开Q7要交的钱一样多?这样一想,“好面子”的因素就冒出来了。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咨询买车,她的理论就是这样:“我本来打算买思域的,想着省油,但是后来一想,反正要交的停车费、过路费、养路费都一样,还不如买个大气一点的车,又不是花不起这钱。”这不,她最后买了个君越。
再者,就跟美国人说的一样,“环保是别人家的事”,咱花得起这钱,为什么要省呢?国家既不给我补贴,又不给我奖励,没好处的事,咱不干!
所以,这么一看,消费者买小排量车还真没捞到什么好处。凡是消费者,都是最讲求实在的,如果仅凭一腔热情要消费者掏自己的腰包来支持环保,恐怕还不太现实。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国家政策上的引导,远比媒体大呼小吁要实际得多。假设燃油税开征,再加上给小排量车一些实际的优惠:如大小车的停车费不同,给予买小排量车的消费者一些费率上的优惠,我想,消费者也乐得不考虑“面子问题”而开小排量车上路吧!(陈鑫欣)
实惠最重要
购买小排量车有鼓励政策?买小排量车有优惠?相信这两个问题不只是消费者感到“蒙查查”,就连笔者本身,对此也有点茫然。
其实,整个社会舆论都在鼓励小排量车的发展,包括政府也屡被媒体报道连年出台不少“鼓励”政策。先来看看这些已公布的鼓励政策,从2004年起国家发改委发布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再到《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相关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更对之前各地的小排量限行提出了“取消一切不合理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不过,怎么看都收效甚微,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都是一个大方向的指引,并没有落到实处,并没让消费者感到实惠的政策。
不信,与国外对比看看?我们的邻国,韩国对小排量汽车从购置(汽车消费税、车辆登记税、车辆取得税)到使用、保养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微型车还可以免交驾照税,享受高速公路过路费和国营停车场停车费减半等优惠;日本小型车的购车税只相当于大型车的一半左右。养车费、保险、车检费等等后期用车成本上,小排量车得天独厚的优惠措施;而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不仅对大排量车收重税,小排量车在国内行驶时更有补贴政策,如意大利的保险费与汽车的排量大小成正比,排量越小保险费越划算……这些让消费者真正感到“落到实处”的优惠政策让不少国外消费者乐于开小车。反观国内,涉及到使用成本方面的小排量车鼓励政策明显缺失。
中国消费者算账最为精明,但是政府年年在“大方向”上做文章,却迟迟未能出台一些让消费者在购买小排量车后,能享受费用打折或减免的一系列实惠好处。如此相比之下,谁舍得去放弃动力强点、看起来有面子的大排量车?
当然,政府和企业的一厢情愿,消费者也未必会买账。转眼看看国内小排量车的现状。的确只能用“尴尬”来形容,主流排量依然集中在1.6L、1.8L和2.0L,至于1.0L左右甚至以下排量的车,除了被消费者斥为“动力不足”外,最大的莫过于“难开”二字,不少城市对1.0L以下排量的小车还有出行限制。
不知从何时起,小排量车也成为了“廉价”和“做工粗糙”的代言词,在不少4S店经常能听到消费者买车时自己安慰自己:“这个排量的车,不能要求这么多。”在不少消费者的潜意识中,小排量车只是适合开“一小段”时间的代步车,长久使用未必划算。如此一来,即使国家出台再多鼓励小排量车的“实惠政策”,也可能收效甚微。
谁能挽救小排量车免于发展尴尬?相信的确只有政策与企业发展并行,一方面出台更实惠的鼓励购买和使用政策,一方面汽车企业更应多打造精品小车,不仅让消费者用得划算,还要用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