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汽车行业 >

增长强劲 中国显现未来全球汽车制造基地前景

时间:2008-03-11 14:57来源: 作者:陈琳
  增长强劲 中国显现未来全球汽车制造基地前景
  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专家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700万辆,这使得中国汽车行业的成长前景光明。谨慎估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00万辆,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正在变得举足轻重。由于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也很可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对于零部件产业而言尤其如此。

  继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产业

  虽然饱受高油价困扰,2006年国内汽车销售依然快速增长。据统计,1~10月共销售汽车577万辆,同比增长26%,相对2005年14%和2004年16%的增长率,2006年汽车市场表现再度令人惊艳。

  强劲的增长主要来自轿车的推动。1~10月,共销售乘用车411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轿车销量同比增长了40%,达到304万辆,占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53%,而2005年这一比例为48%。1~10月,MPV、SUV和微型客车销量同比分别增长了21%、17%和10%,客车和货车销售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

  不仅销量快速增长,2006年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的局面已得到控制。1~8月,整车制造业(不含改装车)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9%,零部件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4%,与2004年盈利高峰期的水平已十分接近。

  未来盈利将继续回升

  销量的快速增长和降价幅度的减缓成为盈利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与2004年15%的降幅和2005年12%的降幅相比,2006年价格降幅已显著缓和,预计总体降幅不超过8%。另外,规模效应、成本控制和利润率水平较高的轿车销售占比上升也是支撑行业利润率水平回升的重要因素。

  未来几年,如果油价平稳或者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汽车销售情况仍将保持如此。预计2007年汽车销量仍可达到15%以上的较快增长,达到800万辆以上销售规模。

  由于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重新活跃,也同样促使了未来汽车行业的销售前景乐观。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GMAC)的市场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汽车信贷消费比例为18.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的比例为92%,英国为80%,德国为75%,亚洲比例最高的日本为44%)。随着逐渐习惯于信用消费的中青年阶层的崛起,汽车信贷消费在中国快速普及的时间可能不会太远。截止到2006年7月,已有6家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获准成立,包括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戴克和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等拥有强大外资背景的汽车金融公司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迫使国内商业银行车贷政策也再度开始松动,在相应强化了风险控制机制后,汽车消费信贷重新趋于活跃的迹象在2006年已经出现。预计2007年汽车消费信贷占购车比例将提高到25%,2008年有望提高到30%以上,市场需求将因此而继续保持旺盛。

  在价格方面,国内乘用车价格已持续下降至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合理价格”的含义包括:价格与国际基本接轨,特别是中级以下乘用车;在目前规模和国产化率水平下,企业的整体利润率已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充分竞争已使得定价机制更加理性。因此,预计2007年,价格降幅将进一步趋缓,此外,新产品投放量的逐步下降也是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将配件材料考虑进去,预计2007年钢材价格和石化材料价格均将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零部件本土化采购率的提升、销售持续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也均有助于行业利润率水平的稳定。

  从总体来看,汽车行业未来几年在销售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在降价压力趋缓、材料成本下降的支撑下,行业利润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6年强劲的销售增长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若全年销量达到700万辆,将占全球销量比例的15%,超过日本而稳居世界第二。未来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正在变得举足轻重。

  据估计,2006年汽车工业(含摩托车)总产值不低于1.4万亿元,约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6%,在制造行业中仅次于电子和通讯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预计到2010年,汽车工业产值将突破2万亿元。快速膨胀的汽车工业正在成长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庞大的产业规模为缔造一批优秀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足够的机遇。

  在非常显著的比较优势下,未来中国也很可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最重要的制造基地。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是系统性的,贯穿于人力资源、材料、设备和管理成本的各个环节,这种优势因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市场规模而将长期保持,基本不具有替代性。而且,由于巨大市场前景的诱惑,全球主要的零配件企业开始大规模在中国投资,快速提升了中国汽车配件制造技术,推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如铝车轮和汽车轮胎)领域,全球配套基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在全球汽车消费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使得世界汽车产业重新燃起活力,寻求削减成本的西方汽车厂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憧憬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潜在的国际市场前景,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稳步成长可以期待。

  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走向全球市场

  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大致经历了自主发展、少量引进技术(如桑塔纳的国产化)、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配套企业在华网络建设等几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来,随着跨国汽车集团大规模进入,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零配件产业体系开始逐渐建立。到目前为止,中国汽配产业仍然弱小,年销售额仅为7000亿元左右,相当于整车销售额的60%;而在汽车成熟市场,这一比例通常为1.5倍。这一差距背后的原因是:汽车后市场(AM)尚处于培育中;对进口配件的依赖;由于缺乏完整和有竞争力的外部配套体系,合资公司更多依赖内部配套。

 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中国汽配业的增长速度已经高过国内主机厂的配套增长需求,这主要是由于除了服务于国内OEM配套和售后市场需求之外,出口步伐也正在日益加快,目标市场从国际售后市场开始进入全球OEM供应链。2005年中国汽车配件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首次超过进口额,海关统计的出口企业超过1000家。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重组和市场变动,跨国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采购商为增强成本竞争力,已纷纷对其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调整,并把中国汽车配件资源纳入其新的全球采购资源库。预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配件出口额将会超过30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00%以上。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中国汽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社会服务资源和基础工业资源的支持,这也为中国汽配产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持续提升其整体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为分享中国市场巨大的成长前景,跨国公司逐步将其亚太地区的制造能力和技术发展的重心转到中国,除了自身营运的进一步本土化和产品深度国产化之外,还进一步推动了上游二、三级的本土零配件供应商的发展。

  中国零配件行业虽然存在集中度差、整体技术含量偏低和研发能力偏弱的问题,作为“完全输入”产业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一现状合理而且健康。因此,全球汽车资本和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将必然地速提升中国汽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中国汽配产业的持续升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