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在华近200万车主中,平均每三人里就有一名“中奖”—他们的丰田牌轿车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蹊跷的是,丰田拒绝透露这个导致其大范围质量缺陷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那样做意味着自首,丰田或许正试图通过塑造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过失人来隐藏缺陷的真相。
丰田中国拒言召回真相
丰田令同行望尘莫及的不仅是其全球销量。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对外发布一起最新汽车召回事件,丰田中国自本月25日开始,召回部分威驰、卡罗拉等部分车型。
召回涉及车辆多达68.83万辆,自中国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没有任何一家制造商可以接近这个天文数字。
偏帮者谓之曰“丰田对用户之负责值得称道”,但这根本不足以掩饰丰田日渐低下的质量体系。自2006年至今,丰田在华累计召回汽车119.3万辆。
公告称此次召回的原因是,受同一供应商影响,驾驶员一侧的电动车窗主控开关控制模块出现缺陷,公告称,该模块在制造过程中润滑脂涂抹过多,导致内部短路、车窗无法正常升降,甚至车门内饰板熔损。
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公关课课长牛煜称,这些存在缺陷的部件来自同一供应商,但他拒绝透露该公司的名称。
质量体系或存致命疏漏
这盆“脏水”被泼到丰田零部件供应商的头上,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润滑脂以及所有化学制剂的用量,整车厂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而非零部件供应商所能自行决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位专家认为丰田描述的缺陷原因未必是全部真相,“而且就正常的生产流程而言,涂胶(即润滑脂)工艺往往在整车装配生产线完成,归咎于零部件商的说法缺乏说服力。整车企业并不总是将事实公之于众,可能危及品牌时更是如此。”
这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专家告诉记者,“这足以证明丰田的零部件本土化认证体系远不如他们宣称的那样严谨。”换言之,同样数量的润滑脂在美国或日本本土都恰到好处,却无法适应中国的温度、湿度或道路条件,丰田显然对这一常识缺乏预见。
在专家看来,此次丰田大规模召回是锐志漏油事件的重演,“丰田与供应商之间孰之过,简直一目了然,这与三年前锐志的质量缺陷如出一辙。”
2006年4月,上市仅两个月的一汽丰田锐志轿车普遍出现发动机油底壳渗漏现象,据估算有超过60%的锐志存在这一隐患。同年6月,丰田对故障车辆免费检修,并将其保修期延长一倍,以此来安抚愤怒的锐志车主。
“当时丰田声明油底壳渗漏是由装配工艺引起,但事实并非如此,”该品牌销售店一位技术专家向记者透露,“因一汽丰田工厂的空气湿度与日本有很大不同,用于密封油底壳的密封胶,其凝固时间以及弹性与日本本土相比产生差异,并最终导致漏油。这说明丰田的本地化认证试验并不充分。”
关联供应商问题频发
丰田完全没打算将代之受过的供应商公之于众,“不会因为一次召回事件而调整供应商”。丰田中国牛煜说。
其实就算这个乱子因供应商而起,也不会被丰田开除。
一家名为东海理化的日本企业是为丰田南北工厂提供电动车窗开关的唯一一家配套企业,同时还生产汽车组合开关和中央控制板总成等配件。
有趣的是,经记者调查发现,东海理化实为丰田汽车的子公司,前者与丰田汽车作为最大股东的丰田通商共同投资,在华分别成立了天津东海理化和佛山东海理化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贴近丰田南北两家整车工厂。而日本东海理化的副社长正是前丰田常务牛山雄造。
这就是丰田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为大股东背负些许指责,对东海理化们而言根本就无关痛痒。
为避免像韩国同行现代起亚集团那样背上个把持零部件制造利润的恶名,丰田往往并不直接投资零部件企业,而是由丰田通商出面扮演这一角色,丰田深为这种波诡云谲的利益共同体布局而沾沾自喜。
截至目前,丰田通商已在华成立了多达118家企业,多数为独资或与丰田的关联子公司—爱信精机、DENSO电装等共同投资,为丰田生产从座椅、空调到气囊,从雨刮器、喇叭到导航,在丰田体系里,很难找出一个零部件配套商没有被丰田渗透。数十年来,他们相互持股、相互依存,不断压低生产成本,却鲜见降低整车合资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价格。
丰田公关部称,召回事件并不影响丰田对中国制造零部件质量的信心。其“中国制造”的意义或许仅限于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
上周,某汽车网站针对该召回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者认为,产品频繁召回会令丰田丧失买家对其的忠诚,而80%的人同意丰田应为生产质量控制不力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