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举行的上海7月份车牌拍卖由于主办方提出存在网络原因而被中途取消。
这是自上海实行车牌拍卖制度以来首次取消当次拍卖结果。参加此次拍牌的新车车主岑先生反映了18日拍卖意外取消的大致过程。他从10时许上网进入系统参加拍牌,投出了1万元竞拍价,此后网络一直通畅,并无异样。但11时许,拍卖系统突然跳出拍卖方通知,称“因网络原因,本月私车额度投标拍卖会取消。何时进行另行公告”,拍卖意外中止。
上海车牌拍卖主办方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技术故障是因投标系统的网络在10时50分许出现无法进入、无法投标而被迫取消,竞买人的全部出价不产生效力,本月拍牌延后至26日进行。参与此次拍卖者的100元投标费用将得到退返。
失落:
“100元拍中”美梦落空
上海车牌拍卖每月举行一场,投放数千个额度,近几年,拍卖的时间逐步统一为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根据规则,上海车牌拍卖分为两道流程:第一轮,拍牌者按照自己的心理价位出价;第二轮,系统根据报价由高到低排序,以当月牌照投放量为人数确定入围者,然后公布此次入围的最低中标价,拍牌者可修改报价,在最低价的基础上至多上浮300元。据分析,这一规则可避免成交价差距过大,也可较好地避免人为哄抬和压低价格的现象。去年底以来,上海车牌的平均中标价稳定在2.9万元至3万元。
然而,18日这场拍卖显得有些反常。“东方网”直播的拍卖信息显示,截至11时02分,投标人数仅8834人,仅比当月车牌投放量多出834 人,远远低于以往几场拍卖2万多人竞标的数量;系统公布的“当前最低可成交价”为100元,“可修改价格区间”为100元至400元。这意味着,这场拍卖如果被认可,拍牌者将能以100元至400元拍得车牌,价格约相当于以往的1%。
不少拍牌者表示,就在他们兴奋不已时,一下子看到取消拍卖的公告,期待骤然落空,一时难以接受。
疑问:
声声质疑伤及政府公信力
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拍卖方所说“网络原因”表示不认同,一些拍牌者说,在拍卖方所说的故障时段内,他们上网登录和报价很畅通,通过电话投标也没有遇到拥堵问题。二是对主办方在拍价低时宣布取消的举动存疑,有人问:“运行了这么久的系统,应该十分成熟,以前几万人投标都没事,怎么这回才8000多人反倒拥堵?”三是以往拍卖在一些时段出现网络拥堵属正常现象,主办方也有明文提醒,因这一原因而宣布“已成功的报价全部无效”不合理。
目前,事件已经引起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安部门正介入调查。
追问:
车牌拍卖制度应否“思变”
在外界看来,18日的车牌拍卖“意外取消事件”,只是上海车牌拍卖制度所遇尴尬的又一新表现。
法律界人士认为,上述情况恰恰折射出车牌拍卖在价格调控上面临的某种两难:如果车牌越来越贵,那么购车成本会越来越高,一些车主可能更倾向于到周边省市上牌,这不仅加大机动车道路交通的管理难度,而且会滋生异地违规上牌的“灰色产业”;如果车牌变得便宜,那就容易造成政策不连续,激起拍牌较早的车主群体的不满,而价格骤降也会给“黄牛”以空子,异化政策效果。
不仅是价格调控之难。这位人士认为,这一怀着“通过限制拥有私车而缓解交通拥堵”良好初衷的制度,实际上面临管理难度大、政策受诟病多的难题,包括“与国家现行法规、产业政策相悖”“不能控制私车总量增加,本质上解决不了拥堵问题”等等尴尬。
上海的车牌拍卖制度应否“思变”?这位人士认为,城市的治堵思路,应当尽快从囿于“该不该限制私车拥有”之争,拓展到“限制使用”的层面寻求新突破。上海早在2007年就开始研究道路拥挤收费,如果这一政策尽快成形、车牌拍卖逐步“淡出”,城市管理或许会更趋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