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现象 未来十年,我们追求怎样的教育公平? 7月14日在北京闭幕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这个话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第一点就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一所乡村中学和一所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的十年样本
没上起跑线,农村学生已经输了
□本报记者 章建森 杨影
起跑线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城市和乡村越来越明显的差异面前,教育还存在多少公平?
昨天,2010年我省高考文理科第一批平行志愿首轮投档线揭晓。本报记者历时数周,对农村孩子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状况进行调查,通过两个典型样本: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和一所一流重点大学,我们发现,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农村大学生为何越来越少?一流的重点大学里为何难觅农村孩子身影?我们试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调查,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样本一]
浙中山村:一位农村父亲的希望
把孩子送到城里念书
7月1日清晨,浙江中部一个小山村,雨下得紧,村口的水泥路,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38岁的王尧夫蹲在自家的门槛上,吧嗒吧嗒地猛抽着香烟。这也许是他30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王尧夫是个地道的农民,10年前,他就北上宁波打工,在工地上干活。由于干活拼命,工头很喜欢他,有什么活都会叫上他。
如此拼命,王尧夫只有两个愿望,一是能在老家盖起一栋三层楼的新房子,另一个,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
王尧夫的儿子王铭在乡中心小学读书,成绩不错,今年刚好小学毕业。前几天,他接到妻子电话,说是让他回家商量儿子读初中的事情。
“爸爸,我们很多同学都不在乡中学念初中的。”儿子王铭并没有把话说完。
王尧夫并不明白儿子的意思,在家里,他只负责挣钱,儿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妻子李娟在管。
李娟告诉他,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中学里去读书。当然,县城的中学对生源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求小学毕业考试过一定分数,然后再由学校自己进行笔试、面试。并且,还有一个条件,每位外地学生须交一笔择校费,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哪里念初中还不是念?”王尧夫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挤破脑袋到城里念初中。
“你啊,真笨,现在好的老师,谁愿意呆农村啊?你看看我们乡里的中学,有几个上普通高中的?都是去了职校!”李娟说,“我告诉你,乡下中学的老师,也大都住在城里,孩子都在城里念书!这还不明摆着吗?”
“那就是要交3万块钱!”王尧夫偷偷地看了妻子一眼,声音里明显底气不足。
丰惠中学:一所农村高中的没落
一本上线率从6年前8.8%降到如今0.5%
还是只有两名学生上了一本线!昨天第一批投档线一出来,陈少华就对学校的一本上线率进行统计。
陈少华是上虞市丰惠中学教务处主任,这所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的典型乡村中学,办学成绩虽然比不上上虞的春晖中学、上虞中学等名校。但2004年之前,学校每年总有几个引以为傲的学生出现。
但当看到只有两名学生上了一本线时,陈少华很无奈。自从2007年以来,学校一本上线率就在逐年下降,今年跟去年一样,仍然只有两名学生上一本线,占全部考生的0.5%。
陈少华在丰惠中学教务处主任的位置上,已有10多年,教龄20多年,他是丰惠本地人,对丰惠中学的历史了如指掌。
他说,2002年之前,上虞的高中招生是分学区的,所以丰惠中学除了让春晖中学分区少数优质生源外,大部分学区内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在丰惠中学完成高中的学业。因此,学校的生源相对稳定,当时还出过不少上虞市高考状元。
“1996年,我们学校的金蕾同学是当年市的文科状元,还有1999年的刘丹,还有2004年的常洁。”陈少华如数家珍,“学校最好的时候,每年都有上名校的学生,清华、北大、浙大,都有过。”
不过因为招生政策的变更,2006年那年高考,是学校最后的辉煌。当年学校毕业人数为661人,上重点分数线的有37人,上二本线的有153人,上线率分别是5.6%和23.1%。
而到了2007年,学校毕业生505人,上重点的为4人,上线率为0.8%上,二本的为26人,上线率5.1%;2008年,毕业学生523人,重点4人,上线率0.8%;2009年毕业生385人,重点2人,上线率0.5%。今年,387名毕业生中仍只有两人上重点线。
“6年前的2004年,我们学校的一本上线率还有8.8%,如今却只有0.5%,下降趋势无法阻挡啊。”陈少华说。现在,他们学校最好的学生,一般都只能上省内的学校,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等,离一流重点大学越来越远。
[样本二]
浙大英语专业
农村学生10年前能占半壁江山
如今难觅踪影
林小姐1999年进入宁波大学学英语,她记得,当时自己一个寝室8名同学,只有包括她在内的两名女生是城市户口,其余全是农村同学。
她后来到了杭州工作。若干年后,认识到了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牛”,认识到了“211”和“非211”的差距——比如浙大英语专业,新生基本是保送生。“保送生”,林小姐说这个名词对于他们当年班里那些从小地方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太高端了。
记者辗转通过对毕业于浙大英语专业不同届学生的调查,大致还原不同年份农村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
10年前毕业于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小吴,记得自己班里是30个人不到:“我们寝室8个人,农村同学占一半,全班中也有一半同学来自农村。”
2005年,英语专业一个29个同学的班,还有9个同学在通讯录住址中登记为“村”,这说明至少31%的学生来自农村。
2006年,浙大外语学院开始先期录取保送生和小语种学生,面向部分省市的外国语学校和拔尖中学,自此,农村生源骤降。
记者从浙江大学招生网站2006年的保送生和小语种学生公示名单中看到,面向浙江的预录取名单中最多的是杭外,其次是杭二、学军、杭高这样的杭州“前三所”明星高中学生,还有宁波名牌高中效实中学。
2004年进入浙大英语专业的小钱说,从2006年开始,新生实力猛涨,无论是成绩、综合素质还是家庭经济实力,很多人从初中高中开始就有出国交流经历,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根本不在话下。
2008年进入浙大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小谢说,他大二时经过转专业进入浙大英语专业,全班19个人(因为也有人转专业出去了),3人是转专业进入的,其余16名均是保送生,“基本没有农村学生。”
小陈是来自山东的小语种保送生,2009年进入浙大竺可桢学院读“英语+x”,双专业, 她不仅要学一门英语,且要修一门其他专业的课程,要求相当高。他说:“我们班27个人,农村同学应该说是没有。因为大家都是各地外国语学校或者比较顶尖的高中过来的。”
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
农村孩子玩不起
高校自主招生,这几年越行越盛,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自主招生所占当年录取生的比例早已经超过50%,其他学校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去年进入浙江大学药学院学习的王雯,是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的学生。她记得,当时高三仅有两名同学去参加在学军中学举办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而且纯属偶然。
王雯也参加了这次自主招生,她连连说,偶然,真的是太偶然了。
全班同学大多来自杭州周边的农村,又是住校,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接触互联网,由于信息不对称,自主招生成了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事。
“因为我有一天负责拿学校的报纸,然后瞥见了报纸上登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消息。”王雯说,她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自主招生的“玩法”,但能降分录取,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王雯和当时另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当“自荐生”,网上报名,用的还是老师的电脑。
考试那天,王雯第一次来到了杭州学军中学的考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的,她发现,有备而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都来自很“牛”的高中,“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厚厚的考试资料。”
这场考试进行了3个小时,总分800分,200道题。
王雯对这场考试的感觉是:语数外政史地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所有的知识面几乎都涉及了,“英语像是四级以上难度,数学题像竞赛题,物理也很难……”
结果是,王雯距离笔试分数线差了100分左右,这让她第一次直面认识了自主招生,“涉及到的知识面真的很宽。”
另一名同学也败下阵来,“据说他的分数对于上海籍考生来说,已经够通过笔试了,不过浙江考生的准入分数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