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拍的汽配加工车间。
繁忙的米各庄货运市场。
生产“纯新件”的一家当地工厂。
“价钱便宜,拉货方便”,这种小面包车在当地最受欢迎。
行别营乡最醒目的一幅广告牌。
这样的广告在当地随处可见。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图 本刊记者 宿希强 刘畅
河间,河北沧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之一。与电线电缆齐名的,还有这里“种类全、价格廉”的汽车配件。
20多年来,河间汽配已形成以米各庄镇为中心,南北纵向80华里,东西横向30华里的“汽车配件产销走廊”,拥有专业市场2个,生产加工企业900余家,专业村60多个,“专业市场+企业群+专业村”的汽配运营模式基本成型。
但这些汽配企业良莠不齐,大部分规模偏小。以号称华北地区“最大汽配市场”的米各庄镇为例,一个直观的对比数字是,把当地三大支柱产业的汽车配件、耐火保温材料、化工产品全算进去,固定资产投资200万-3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只有20多家。
河间市对此曾总结为:“大群体、小规模、科技含量低、高污染、低效益”。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河间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其上规模、上档次,甚至不惜进行战略性调整,向建筑、家电、交通为主的方向发展,但河间汽配顽疾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治。
河间汽配顽疾究竟何以根治,如何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这是亟需解决的难题。而河间,某种意义上只是中国汽配产业的一个典型。
“河间制造”的不和谐音符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A是河间市米各庄工业开发区一家货运站的老板。2009年11月下旬,当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随同一位客户来到这家货运站时,他正忙里偷闲在网上“斗地主”。
巧合的是,当客户明确提出想进点“翻新”离合器等汽车配件,请他帮忙联系时,“你算找对人了。”A说。在递给记者的名片上,A的身份是“米各庄xx重汽备品中心经理”。名片的背面则有些唬人——专业生产“北方奔驰”、“陕汽德龙”、“奥龙”、“豪沃”、“济南重汽”、“东风康明斯”、“解放”等各车型离合器片、压盘。
实际上,他的另一重身份是“xx离合器厂”的股东,厂长是他的哥哥。A家兄弟四人,“全搞汽车配件”,但分工越来越明确,A前几年全国各地跑市场,现在主要精力用于经营货运站。
30岁的A“入行”已经五六年,是兄弟排行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从外表看,他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面目清秀,甚至还有些腼腆,但他已经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大的7岁,小的才一周岁半”,因为超生,“罚了两三万。”他用略带自豪的口吻说。
在当地,A可以说是小有成就。兄弟四人经营着两家离合器工厂,一家货运站,“每人每年能分红十几万。”
“没有人嫌钱扎手”,得知客户想要1000件货,A却有些为难,“我们这里翻新件、全新件,只要是汽车配件什么都有,但你要的量太大,没有现货——临近年关客户都想囤点货明年用,现在所有的货都供不应求,所有的厂子也都在加班加点。”当然,他同时表示,“可以帮忙调货,十几个厂子还有一些小作坊可以凑一凑,三四百件几天之内问题不大。”
A所言非虚。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似乎对这里的汽配行情没有什么影响。当天晚上8点,记者开车在米各庄附近的几个村子转了一下,发现很多小工厂外面大门紧锁,里面灯火闪耀。据记者调查,那就是在加班加点干活。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曾是河间留给外界的印象,但现在这种情况并不易察觉。一切都变得越来越隐蔽,防范越来越严。即使是白天,米各庄镇、行别营乡等汽配集中加工地的村庄,家家户户基本大门紧闭。
就在不久前,沧州工商部门下来检查,包括A在内得到风声的工厂主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工厂大门外锁,里面照常干活,“敲门是绝对敲不开的”。
更令工厂主们担心的是,“这里离北京太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记者过来”。
冒牌,贴牌,自有品牌
“陌生人不能进厂”,这是当地汽配行业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想进厂,除非有熟人带着。但经过谨慎而有节制的一番“盘问”后,周建增还是决定带客户现场看货。
A的离合器厂距货运站不算远,大约有3公里。厂子并不是很起眼。“比我们大的也就八九十来家”,A自称是中等规模“略略偏上”,不算流动资金投资四五十万元,十来个工人。
这家工厂的加工车间不是很大,记者当场只见到3个工人——后来得知另外的几个工人在隐蔽的南院“拆旧货”。车间设备也并不复杂,有车床,检测机,平衡机,还有打标机等。成堆的离合器片和压盘,有的正在加工的,有的已经打好了包装。而就在车间的一角,已加工好的离合器白色盖子上面,赫然标注的是“北方奔驰专用”字样,另外的黑色盖子上面,标注的是“中国重汽专用”字样。
A并不讳言这些是冒牌货,“花这个价钱质量不可能达到标准,但还过得去,能用。”他轻描淡写地说。
而这些复新件的质量确实也无法保证。据记者了解,正厂件有多道检测手续,但这些复新件只有有两道检验工序。“都是自己检测,也就弄个大概,”知情人透露,“譬如找平衡,跟正厂比相差最少30倍”,甚至,“有时货催得急,连平衡也不做,组装好就走。”
一番讨价还价后,A在报价330元每件的基础上又降了5元钱,“325元,不能再降了,我一件就赚你15元钱,”他对客户强调,“也就你要的量大,这个在市场上最高卖到过450元。”
回到货运站,客户表示还想看一下“全新件”是什么样子。在经过一番电话联络之后,A最后同意带客户去一位朋友那里看货。
这家工厂规模和A的离合器厂差不多。在得知客户是初次来河间后,“我这里没有翻新件,都是全新件和自有品牌,”这位50岁左右、满脸警惕的工厂主B说。
“翻新的没有多少利润,这儿查那儿查的风险也太大,”B陪着客户在他的车间转了一圈,“我现在主要打自己的牌子,贴牌的很少,质量检测不合格我坚决不允许出厂,当然了,价格也高些。”
而据记者了解,B也有一个专门的拆旧货车间,只是和加工车间分处两个地方。二者分开,主要是为了躲避相关部门的突袭检查,这在当地汽配业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期间,B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他对记者解释,“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催货,哎呀,赶不出来。”
临离开前,B给记者提供了一份《离合器及压板价格表》(如图)。他提醒记者,“下来订单之后,给我来电话,质量尽管放心。”
但一位“圈内人士”在看了B的价格表后判断,“不是他说的那么回事。说是全新件,实际他那离合器上,不是弹簧是旧的,就是爪子是旧的,不然不可能这么便宜。要知道,离合器上的新弹簧一个0.6元,一个压盘36个弹簧,这就20多元;爪子一套30多元,加上换铜套、销子需要50多元,所以全新件不可能是这个价钱。”
这位了解内情的人说,即便是全新件,这些小厂生产的也质量不过关。“压盘盘底一般没问题,盘盖就不行了,也有很多是新的,但都是小厂用钢板直接冲压而成,因为少一道蘸火工序,沧州那些小铸造厂铸造的新件实际上还不如旧的,盖子里全是气孔,密度不够。”
据记者了解,通常说的冒牌货就是指复新件,贴牌则是指纯新件用别人的牌子,所谓自有品牌是指工厂自己注册的品牌,一般是全新件。
“车毁人亡也不负连带责任”
下订单,交订金,签合同,这是A和客户打交道的流程。
“你不下订单,我就没法许诺货到底能不能赶出来。”几天的交往中,A经常提到“诚信”二字。“我不能坐在椅子上就随便承诺,做生意必须讲诚信。不瞒你说,无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我们都是明码标价,复新件什么价位,全新件什么价位,自有品牌什么价位,按质论价,按货付钱。”
A的“理论”,在当地堪称是通行的做法。
A的表弟,大约25岁,这位经营汽车启动机的年轻人自称根据客户的需要,“我的启动机至少出10种包装”。他有些自负地对记者说,“在国际上,河间都已经有名了,每年开汽配会的时候,河北河间都有单独展位,哪一届汽配会,我们都去开订货会。”他认为,就汽车配件而言,“没有比我们更精通的,全国这里最便宜”,河间的汽车配件全国最全,小到一个车灯,大到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和变速箱,“只要是汽车上用的东西我们这里都有”。
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要是组装的话,河间的汽车配件组装一辆汽车没问题,”只是,“这样的汽车不敢上路,估计一上路就散架了”。
但对于这样的汽车配件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并不担心。“我们厂五六年了,”A说,“比如飞轮坏了,打坏变速箱了,车毁人亡都和我们没关系。我们不负连带责任。”
“不负连带责任”,也是当地汽配产品不成文的规矩。
这并非信口开河。据记者调查,就在去年,A的离合器厂生产的离合器质量出了问题,一辆斯太尔大车的主机被炸烂,还好没出人命。虽是老客户,事后也只赔偿了两三千元钱——部分是赔偿一台离合器的钱,另外的一部分是因为斯太尔大车流的机油污染了农田。
“那我把货拉回去质量出了问题怎么办?”对于客户的担心,A大包大揽,“售后你尽管放心,毕竟质量不太好,我们这里无限期退货。”
这同样并非虚言。据记者了解,时至今日,仍有2007年出产的货间或退回给厂家,而厂家也照单全收——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拿回来再加工一遍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到客户手里。
奇怪的是,A和其表弟均透露,“客户退货的特别少”。以A的离合器厂为例,“每天能生产100多件”,但“每月退回来的也就20件左右”。流传的一种说法是,“退到正厂去了”。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曾有人专门购置河间的翻新件,盈利点就是往正厂退货。
异地注册
“河间汽配的牌子已经臭了。”当地一位工人如此感叹。“一说是河间的肯定是翻新货,假冒伪劣,甚至一提产地是河北,那这产品就不好卖。”
汽车网的一份资料中显示:河北某些小县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拼装市场涉及多个乡镇、自然村,从业人员近两万人。
坊间,河间货几乎成了翻新件与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有人戏称,如果某天你的汽车零部件莫名其妙地出了问题,那可能就是因为用上了河间货。
这,是笼罩于河间汽配之上一缕难以抹去的灰色。
而据官方资料,20多年来,河间汽配已形成以米各庄镇为中心,南北纵向80华里,东西横向30华里的“汽车配件产销走廊”。走廊内拥有专业市场2个,生产加工企业900余家,专业村60多个,“专业市场+企业群+专业村”的汽配运营模式基本成型。
问题恰恰在于,这些汽配企业良莠不齐,大部分规模偏小。以号称华北地区“最大汽配市场”的米各庄镇为例,一个直观的对比数字是,把当地三大支柱产业的汽车配件、耐火保温材料、化工产品全算进去,固定资产投资200万-3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只有20多家。
河间市对此曾总结为:“大群体、小规模、科技含量低、高污染、低效益”。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河间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其上规模、上档次,甚至不惜进行战略性调整,向建筑、家电、交通为主的方向发展,但河间汽配顽疾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治。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河间的汽配企业也在悄悄地发生蜕变。
A的离合器厂,尽管看上去是彻头彻尾的河间本土企业,但据知情者透露,其实际是在长春注册的一家工厂,“长春那边有一个空壳公司,在北辰租了个厂房,当年设备什么的也都拉过去了,但注册完后就都撤回来了,只留了一个人看着,接接电话什么的。工厂的销售人员对外绝不会说是河间的,只说是长春的厂子。”
“现在这边大部分都是异地注册”,这位知情者说,“产地就是注册地,真正打河间牌子的已经很少了。”
“一年好几个亿”
与河间汽配名声在外相对应的是,每年慕名专门前来“考察”者络绎不绝。而其中的一部分会逐步成为固定客户,然后又通过人际传播滚雪球一样把网络慢慢扩大。
A手头的客户以小客户居多,但也并非没有大客户。“广州那边都是大客户,一年要1000多万元的货。”而A家兄弟的两个工厂,一年的产值只有大约300万元左右。巨大的市场缺口也让他有了更大的财富梦想。
而他想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办法是,招商引资。
就在货运站旁边不远的地方,有属于他的3亩空地。在他的规划中,那就是未来的厂房。“有人出60万元买我这3亩地,我没卖,”他对记者说。
A梦想有一天,能有“大股东投资100多万,占50%股份”,而他负责货源、加工、技术、市场等,“大干一场”。他自信有这个实力,“外面人在这做厂的还很少,主要是没有关系根本做不起来。”
当然他也并不怎么着急。就他目前经营的货运站而言,“一天出十几吨货”,足够他衣食无虞。
A只是河间汽配灰色调上的一个音符。在A想方设法扩大规模的同时,河间的假冒伪劣汽配究竟发展到了多大规模?2001年,央视《经济半小时》给出的数字是:“制售假冒汽配的收入,占到河间市当地产值的十分之一”。近10年过去了,这一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他透露,和他同样情况的货运站,“加起来一天至少出几百吨货”,以离合器为例粗略计算,一个离合器100多斤,一个离合器几百元,保守算下来也“好几个亿”。而可供比较的另一个公开数字是,“米各庄汽车配件市场,经营上万个品种的汽车零部件,年交易额达20亿元”。
“该坐坐了,就是要钱了”
曾经有个流行的说法:关系也是生产力。这一说法至少在河间汽配的小环境中得到了应验。
“干什么都需要关系”,A不止一次提到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在他看来,拥有关系似乎比其他更有面子。“别看我看着老实,真要有事的话,一个电话,二三十号人马上就能招呼过来。”
当然,各种关系中,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要显得更重要些。A透露,每年打发各类关系大约需要三四万元。譬如货运站,背后要有公安局的人;譬如工厂,要有工商的熟人;再譬如……
“平常过来喝酒,到时候了借钱。一般上下半年各一次。”描述最形象的是A的表弟,“到来之后,就说‘没钱花了,借2000块钱’……赶到年底了,就打电话说‘老长时间没在一起了,想你了,该坐坐了,这就是要钱了……’”
所以他们不怕“相关部门”,最怕的是记者。“一不小心就倾家荡产”,A说。事实上,自始至终他也没有完全消除对记者的怀疑。他甚至试探地对记者表示:“你们即便是记者也没关系,我这点事判不了死罪,顶多关个三两年,我出来之后照样东山再起……”
“变废为宝”产业链
汽配翻新产业为什么能在河间发展起来?20余年的发展史中,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连当地人都很难说清。
C是河间有十余年工龄的一名老汽配工人了,按他的说法,河间汽配翻新发端于多年前从部队退役的一名汽车修理工人,“在修车过程中发现汽配翻新利润巨大”,遂从翻新汽车化油器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变废为宝”犹如神话中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财富的魔力渐渐带动起一方市场。
从早期的“化油器时代”进化到汽车配件“一条龙”时代,用了不到10年。C分析,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是河间汽配市场迅速开花结果的原因,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入门槛低,形成了规模。
“有个四五万元就能开个小厂,”C说,“花2万元买台平衡机;再有2万元买来旧货,基本就搞定了……”
当然,这种规模只能称为“家庭作坊式”。但不管规模大小,只要生产翻新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本一致:旧件回收、车间加工、打标、包装、货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循环。
经此循环之后,原本报废的汽车配件即悄然“变脸”,华丽地焕发第二次生命。
“一倒”与“二倒”
早在1990年代末,C初中刚毕业就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汽配工人大军中。在当地,年轻人根本无需外出打工,“我们这儿工人一直紧缺,因为汽配厂家为了安全起见,从来就不招外地工人。”
但当地工人流动性还是很大,“厂子之间互相挖角,哪家工厂效益好、工资高、活多,工人就往哪里流动。”C十几年间已记不清换了多少家工厂,总之整个汽配产业链他几乎均有所涉猎,除了“一倒”和“二倒”。
“一倒”和“二倒”是对汽车旧件回收者的特定称谓。通常是两拨人,一拨人专门从废品收购站、拆车厂、大修厂等地按斤一揽子回收,收购价一般要比废铁的价钱每斤贵0.5元,“譬如废铁一元一斤,那他们收就是1.5元”,这类人在圈内被称为“一倒”;之后“一倒”把收上来的旧件再转手给“二倒”,这时他们不再按“斤”卖,而是不论好坏按“个”卖。以离合器为例,重汽的190元每个,红岩的170元每个,其他如插头器,半轴、转动轴、转向机等,价钱随配件、品牌的不同各有差别;最后“二倒”再把不同的旧件分类加价卖给“专业”的生产厂家。
“一倒”与“二倒”在当地是颇受羡慕的职业,“一方面汽车旧件供不应求,”C说,“另一方面和工厂与客户之间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交易是真金白银,不存在拖欠款问题。有些小厂就是因为压货给压垮了。”而“一倒”或“二倒”,则无此风险,且每年净赚六七万元很是轻松。而工人的工资很难达到此种高度,工人通常每月1000元到3000元不等,主要看技术水平高低和工作量大小。
但羡慕归羡慕,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干“一倒”和“二倒”。除了数万元的资金成本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渠道”优势,废品也不是想收就能收上来的。
据记者了解,这些年汽车旧件的行情一直看涨,不少工厂主反映,“收旧件越来越难了。”
此种情况下,一些小的铸造厂也应运而生。但C说,很多小厂生产的零部件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有些甚至还不如旧件。
车间“变脸”
旧货运到生产厂家以后,就进入了最重要的加工环节。
“加工”分两步走,拆旧件、翻新。拆卸旧货通常都被工厂主安排在比较隐蔽的场所。这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一天下来工人们必定十指乌黑、满身油污,“指甲缝里的黑泥洗都洗不掉,老拆卸工大都手指粗糙、指关节粗大”。所以,虽然拆一件旧货可以得到一元多钱,“熟练工每天可以拆100多件”,但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个,“拆卸旧货的往往都40岁以上,”C说。
旧件拆卸完毕后,就该送往煮黑场“煮黑”了。煮黑的目的是模仿新件。同样以离合器为例,在煮黑场,工人先是用火碱水把旧离合器件上的油污洗掉,然后往配好的药里一蘸,拿出来就成了黑的,随后再把离合器盘底、盘盖拉到车床,车出新件特有的痕迹。C说,从这个环节开始就能体现工人的技术水平了。譬如那些白色的离合器盘盖则是直接拆了,由清理机的铁沙打磨,打成新件的白色;离合器爪子技术要求更高,必须由熟练工用角磨机打磨得和新的一样,然后放到防锈油里浸泡——整件没有喷漆的地方,这就叫纯新的。
如果工人不慎出现了误操作,也同样有补救的办法:电焊焊补。实在不能焊补的,譬如转动轴,就只有把坏掉的部分切掉。当然,车床车过之后,型号就变了,因为切掉一段,如145型号就改成了小一些的142型号。当然,无论焊接、打磨得多么好,也不能做到天衣无缝。C说,只要是翻新的,“一上车,用上几次,烧过的痕迹就很快返上来,清晰可见。”
接下来的最后两道工序是检测和找平衡。“在检测中,那些旧离合片经常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断裂,砰砰地像飞刀一样扎到房顶上。”C形象地给记者比划。
事实上,现在在河间,纯粹的翻新件正在逐年减少。“离合器片有用副厂的,也有用正厂的——主要看市场的需求。”C认为,一方面是二者之间价格相差没以前那么大了,另一方面是为了“好看”。
当然,正厂的离合器片铆在旧的钢板和花键槽上,质量也不过关,“摩擦片一般质量没问题,用在车上也好用,但钢板易断,”C说,“踩离合的时候,那个力量就能把盖子炸烂。”
打标与包装
在河间,当地工厂主和客户第一次打交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往往是:你是走外贸还是走国内?
走外贸和走国内牵扯到的首先就是打标问题。二者不同的是,走外贸渠道一般不需要打标,而走国内必须打标。“翻新走出口的全是白包装,什么牌子都没有,都是到了对方那儿再打标——销售商有的是办法。”C说,在河间行别营乡有一个人,每天都满满一大车货卖给济南他哥,“据说他哥在济南是个实权人物。”
对当地的工厂主来说,走外贸的特别受欢迎,因为“退货特别少”。退回来就要压货,而工厂主最怕的就是压货,“资金链断裂,退回来几百块就压死了”。
至于为什么出口的退货就少,C也说不上来,只知道往泰国和蒙古国走得多些。
而走国内渠道的往往都要求打标。“一般是客户指定,哪个牌子好卖就打哪个牌子的标,”C说,河间90%的厂子都有自己的打标机,都是自己打标。
因为在多家工厂干过,C收集了很多工厂的很多标识,这些标识几乎无一不大名鼎鼎:离合器如济南重汽、北方奔驰、一汽、二汽、陕汽;起动机如大柴、玉柴、潍柴……
“这些标识就是真的,或者说和真的没什么区别,应该是用电脑扫描下来的,”C说,“单纯看标识,副厂件和正厂件根本看不出任何区别。”
当然,这些小工厂所拥有的标识基本都是市场上受欢迎的牌子,“有些非主流的型号厂里没有,但也有办法,附近多的是小打标厂,很便宜的。”C说。
而记者在米各庄和行别营乡调查过程中,也的确发现,“专业打标”这类广告牌满街都是,很多都不怎么起眼。
打完标就该包装了。包装分内包装和外包装,内包装一般指的是合格证,其原理和打标是一样的。记者在一家汽配厂家拿到了一张“长春奥特车城商用备品有限公司”的合格证。C仔细看完后判断:“这是一个真合格证,可能是用来电脑扫描的。”
汽车配件的外包装分两种,木箱和纸箱。木箱要比纸箱贵些。在行别营乡,记者曾想到一家纸箱包装厂去看一下——但发现根本进不去,外面大门紧锁,里面恶狗狂吠。C说,“都在里面干活呢,不是熟人绝对不开门,陌生人无论谁都不行。因为正常客户只要求要什么包装就行了,根本就不会在这方面花心思。”
货运
货运站,也只有在货运站,才能感受到河间汽配生意是多么的火爆。和汽配生产厂家的低调不同的是,米各庄镇货运市场永远是一派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
米各庄位于京津石大三角中心的河间辖区腹地,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品集散地。这里村村通公路,沧石高速公路、朔黄铁路横贯辖区,交通十分发达。
据公开资料,在米各庄镇,货运市场将近有100多家货运企业,辐射全国各地。而实际上,米各庄货运市场就在米各庄镇政府旁边。记者走访发现,米各庄货运市场各货运站的最大特点是,都跑专线,且相互不重合。这就使得在价格方面,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如C所说,“永远是人等车,而不是车等人。”
在跑卧佛堂——米各庄——郑州的一家物流公司,客户见到了老板D。D与客户的对话非常简单:“去哪,什么货?”
“郑州,离合器。”客户说。D接着就报了价:“230。”记者试探着压低价格,D说:“别讨价还价了,就这个价钱。”
C对记者解释,搞货运的人最讲规矩,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会乱问。“他们之所以问什么货,是因为货运计费是按吨公里来计算的,占同样面积分量轻的要贵些。”
河间汽配治理难题
另一个温州样本?
打而不绝
记者问:“假冒什么东西?”
嫌疑人答:“离合器片。”
记者问:“违法了。为什么要干这个?”
嫌疑人答:“我主要是偷偷摸摸地干,为了弄两个钱。”
……
——这是10年前,2001年,轰轰烈烈的“3·15”特别行动中的经典对话。当时河间市的公安、司法等部门全力介入,对一些长期从事制假造假且数额比较大的犯罪分子,进行了严厉打击,“5天就逮捕了9名犯罪嫌疑人”。在米各庄市场外东南角的一片空地上,河间市还特地组织了一次集中销毁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的活动。这也是河间市规模最大的一次销毁行动。
当时,《产品质量法》的宣传也力度空前。为了让百姓明白制假贩假是一种犯罪行为,河间市曾组织了10个法律宣传队,深入每一个集市,每一个村庄进行普法教育。
但10年后的今天,在河间,当地人也认为,汽配假冒伪劣依然是扰乱当地汽配市场健康、影响快速发展的一颗毒瘤。不同的是,以前的仿冒品做工粗糙,仔细观察就能认定,但现在造假者的技术也更新换代了,仿冒品从表面上看几乎与正品无异,非内行人根本无法察觉。
假冒伪劣何以打而不绝?
在行别营乡,高高耸立的一块巨幅的广告牌上,汽车配件和保温材料、化工产品一起被并列为当地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而即便从全河间的角度观察,汽配产业也始终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相关从业人员数万之众。
在采访中,记者曾问当地一位工厂主,能不能上些别的项目?“除了汽配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对方回答。
20多年时间,汽配产业对于河间如同汽车配件对于汽车一样,已经完全融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血液里。事实上,河间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做出决定,一方面大力规范整治市场,另一方面进行汽配产业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其上规模、上档次,并逐步向建筑、家电、交通为主的方向发展。
效果不能说不明显。以米各庄为例,汽车配件、耐火保温材料、化工产品三大支柱产业中,河北富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百吉”刹车片,米轴套管获河北省知名品牌,有60多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体系认证,有6家产品被评为“中国市场知名品牌”,河北百吉公司生产的高原刹车片还填补了国家空白。汽配产品年销售额达11亿元。11亿元的销售额中,问题汽配占的比例有多大?没有准确数据。但据业内人士估算,“几亿元的销售额总是有的”。
当地一位官员承认,汽配产业一度绑架了地方经济,“毕竟关系到几万人的饭碗,哪能轻举妄动?”
而对于小企业来说,也并非不想生产质量更好的配件,但“技术达不到”。
价格落差
市场的需要是假冒伪劣汽配治理的最大难题。
在北京汽配市场上,记者发现不少配件商均声称可以提供与4S店同等品质的“原厂配件”,因为供货渠道的优势,其价格比4S店的配件要低得多。
北京汽配市场上众多价格低廉的“副厂件”和“假冒产品”有多少是从河间流出无法准确判断。但一个巨大的疑惑是,为何原厂配件价格那么高?副厂件在质量上确实无法与原厂配件相比,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相差不多,价格却相差不小的配件来讲,动辄翻倍的价格是不是有些离谱?
采访中,几款车型资料均被厂商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透露。一位经销商说,“把配件价格透露给媒体,将受到严厉惩处……”
而同时,“如果把刚买的新车拆散了卖配件,很多车都可以卖出两辆车的价钱来。”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在业内人士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找到了一款厂家配件价格比同价位车要便宜许多的车型资料。上万个零配件中,记者选择发动机、变速器等近千个主要零部件,将其价格仔细加了一遍。结果发现,仅仅是这个不完全统计的价格,就已是整车售价的2倍!
随后记者又核查了另一款被大家公认配件价格低、市场保有量大的车型的零配件价格,结果发现,零部件价格之和还是完全可买两辆新车。
“这是行业潜规则,”业内人士爆料,汽车配件价格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就是厂家想通过配件的利润补贴日益降低的整车销售利润。“毕竟消费者对于整车价格更敏感。”在整车利润持续低迷的同时,保持配件的相对高价格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普遍做法。
另一个原因是,专业人士认为,在中国市场目前新车款型众多,而新车的市场保有量又比较低,导致配件生产难以上规模,因而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配件价格高的重要原因。
市场检验产品的生命力。汽车配件价格偏高,巨大的价格落差之下,河间汽配的“优势”自然明显。
由此出现的一个怪象就是:河间汽配越打越火。一位自称是“靠米各庄赚钱买车”的网友对记者的曝光留言:“感谢记者,非常感谢,又一次免费为米各庄做了一次广告,免得人们忘记了这里卖翻新的。”
回收利用罕见正规厂家
“河间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废旧汽车零部件的再生制造,只不过因为没有授权,也没有技术含量,完全是违规非法操作。”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一位专家分析,“相关技术达不到标准、国家没有制定相关制度进行严格约束、汽车制造商在回收利用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是汽车废件回收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专家介绍,在德国和日本,汽车废件经过高端技术整修和翻新后再利用,并标明“翻新件”出售,这已成为废件回收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在国内汽车废件的主要去处是用于炼钢。”
而在2008年之前,国内一直没有正规的汽车生产厂商对旧配件回收利用。“普通的小工厂更是没有这个能力,河间完全就是偷偷摸摸地用旧件翻新,质量完全没有保障。”
以轮胎为例,据了解,全国每年淘汰的废旧轮胎超过1.2亿个,这些废旧轮胎最终流向哪里?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正规途径由正规企业回收翻新的轮胎只有1000万个左右,不到总数的1/10,更多的废旧轮胎流入了小作坊工厂、旧轮胎市场。
轮胎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标志、耐久性能、拉伸性能、磨耗量、磨耗标志等。大量以次充好的翻新胎让消费者对这个市场失去了信心,也让正规企业对介入这个市场充满了畏难情绪。
“市场就在那儿,你不引导、占领这个市场,就只能让类似于河间的一些小工厂来占领。”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那位专家对记者说。
据了解,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产品与新品比较,成本只是新品的50%,同时节能60%、节材70%。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汽车再制造已是成熟产业。我国到2010年,汽车保有量也将增至5500万辆,而当年报废的汽车也将达到275万辆。如何用好可再生的汽车资源迫在眉睫。
2008年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包括一汽、江淮、奇瑞在内的14家企业将在全国率先试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实现废旧汽车零部件的再生制造,再造出的产品技术性能和安全质量同样能达到原产品的标准。伴随这次试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汽车零部件暂定为五类产品: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转向器。
这对河间汽配产业的治理来说是不是好消息?河间有否可能在试点结束后通过强力方式完成转型或升级?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确定了试点的5大基本原则。一是暂不允许再制造企业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收购“五大总成”进行再制造,其他零部件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二是再制造产品原则上不得低于同类原产品新件的质量保修期;三是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不得回收或再制造未获得授权的其他企业产品;四是再制造产品应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系统进行流通,不得直接向社会零售市场销售;五是再制造企业应获得可再制造旧件的原生产企业的商标使用权。
在中国汽车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荣惠康看来,以河间目前企业规模小、分散、低水平重复、技术创新能力弱、粗放经营的状况,在《办法》框架内,河间几无可能纳入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系统。”
“河间还不具备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各种条件,河间暂时也没有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荣惠康说,河间汽配接下来的发展,还是需要政府在转型与升级之间作出决断。
很多人把河间与以前的温州对比,最初温州靠假冒伪劣完成原始积累,然后开始注重质量。有人认为,河间汽配产业也可以实现自我净化,“不提升质量,将来汽配产品供应链集团化规模扩大,小厂自动就会淘汰。”
但荣不这么认为,“温州模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记者手记:
米各庄汽配产业正呈两极化发展。据记者了解,其现有生产厂家和销售摊点5200多家,生产销售8000多个品种,涵盖了国产及进口汽车的所有部件。有60多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体系认证,河北百吉公司生产的高原刹车片还填补了国家空白。多种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汽配产品年销售额达11亿元。2005年米各庄被河北省命名为“汽车配件之乡”。
但河间汽配产业存在的问题也的确不容忽视,一方面是优秀的汽配名牌企业木秀于林,一方面是假冒伪劣半公开存在,这成为影响汽配产业做强做大的一大障碍。从长远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堵不如疏”,如何平稳渐进地改变这一现状,整合河间的民间汽配资源,使河间汽配走上健康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的确是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