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的征求意见稿中,卫生部表示,目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并明确表示,相关的戒网机构不应以此界定并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卫生部表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是网络使用者中最庞大的群体,占上网总人数的60%以上。大部分的未成年人能够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技能,进行娱乐、休闲等。但是少数未成年人因无节制的使用网络,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因此导致出现身体健康受损、不能与社会外界正常交往等问题。
为预防未成年人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卫生部特制定了健康上网的指导方安,方案建议青少年应当适度、科技、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同时,卫生部也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不当进行预防并呼吁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
同时,卫生部也对于一些网络使用不当的现象予以指出,如青少年在上网过程当中出现如下现象则值得注意:
1.一部分上网者受不适当使用网络的干扰,出现网络使用失调。表现为: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学习,能与家人、同学、师长等保持基本正常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上网行为,但有时会因为无法克制住上网的冲动而影响了其它重要事情。
对网络使用失调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应该分析原因,及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其学习、运动、娱乐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多关心、多爱护,不要随意谴责,甚至打骂未成年人。如必要,可以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指导。
2.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实人际关系 (包括亲子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
此外,如果上网者出现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等现象时,同样应予以积极关注。
卫生部也同时要求学校和家庭方面应该对青少年网瘾现象予以关注,对于一些有网瘾现象的青少年提出如下建议:
1.构建全面的评价标准,促进未成年人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平衡协调发展。改变主要以学习成绩评价孩子的单一、片面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家庭、学校要从学习、体育、文艺、实践动手能力等角度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让每个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获得自信和价值感。
2.丰富学校课余活动。学校和家长要注重培养未成年人多方面的兴趣,支持未成年人间建立多种互动,适当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身体、智力、心理全面发展的以娱乐、创新性为主题的课余活动,使未成年人能从多渠道获得成就感。
3.家长应关注和陪伴未成年人成长。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担负起关注、陪伴的责任,帮助他们在现实世界与网络环境中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促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稳定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
4.教师和家长要了解网络,关注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做到:①了解未成年人常访问的网站,与他们一起上网和讨论,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他们离开网络垃圾。②尽量了解网络的多种功能和作用,并指导未成年人学会使用。③了解过度使用网络的消极影响,不时评估、判断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状况。若发现有网络使用不当的问题,及时处理。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增加未成年人对教师、家长的信任感。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未成年人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