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市中分局执法人员正在封存非法生产的甜面酱。
露天生产、无证生产加工作坊卫生难达标。
山东济宁市 中分局工作人员在执法现场。
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自8月1日至11月30日,质检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确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或隐患比较突出的城乡结合部和村镇地区。
陈年旧病
食品质量问题成为农村挥之不去的痛。有调查问卷显示,52.1%的农村消费者首先选择“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最严重的消费问题。其次是“假冒伪劣问题”和“价格问题”。除种子、农药外,食品是让农村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产品。
农村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数是散装的白酒、糕点、酱油、饮料、肉类腌制品、豆制品等。这些食品小作坊的存在,丰富了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城郊群众的生活需求。但这些食品作坊基本都存在生产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工艺落后、生产经营者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按照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生产的食品其实很多,尤其是豆制食品、酱油、醋、面粉等涉及到老百姓每天饮食的产品更是如此。小作坊的存在,客观上在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浙江的金华乳制品、苍南卤制品、余杭蜜饯等,这些食品加工行业已经形成区域特色,并在外界颇有名气,是当地居民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要求的迅速提高,完全按照传统模式生产已经不能确保食品安全了。
“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加上这些小作坊都存在着小、散、脏、差等问题,自身缺乏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和条件,又不利于政府有关部门监管。”浙江省食品监管处副处长蔡志良说。云南省科技厅厅长龙江也表示,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很多是自产自销,其中散装糕点、散装熟食、散装干果、散装酒比例很高,很多商品没有标注保质期,没有保鲜措施。
一剂猛药
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表示,近日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强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重点突出了三项基本监管制度:一是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改造,达不到基本条件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改造,否则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县级行政区域,严格限制在商场、超市销售;三是公开承诺,小作坊必须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添加剂,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不超出承诺区域销售,确保食品最基本的安全卫生。
邬建平说,通过我们的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期,使全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量下降50%,使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共调查企业448153家,其中10人以下企业35281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8.7%;证照不全的223297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9.8%;无证无照的164149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6.6%。主要产品是豆制品、大米、小麦粉、白酒、食用植物油等。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近4.8万多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中,固定工人在7人以下的约占87%,其中多数属于小作坊。
近年经过整治,已有19424家小作坊停产或转产,8814家小作坊被强制停产,19317家小作坊联合、兼并,206739家小作坊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通过帮扶指导,5385家整改后达到准入要求,已经获得或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对5631家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小作坊予以取缔;对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且生产的食品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各级质检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研究,按照强化监管、限制销售区域等措施,初步确定了允许有条件存在的小企业小作坊36699家;查处的无证生产和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小作坊6726家。
政策导航
如何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引导传统行业走向健康化、规模化发展,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福建省厦门市的做法已走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新规之前,原先一些小作坊已升格为正规食品生产商。有关人士介绍说,小作坊食品和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会清晰地标明厂名、厂址、售后服务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而前者大多只有简易包装,甚至是“裸卖”,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很难向厂商索赔。
据厦门市各大卖场采购经理介绍,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提供质量检测报告、食品卫生证明等多项证书,方能进入大卖场销售。上柜的食品还必须提取样品,保留一段时间以备检测。
采购商表示,一旦有关于该食品的投诉,商家可以先行撤柜,再要求厂家展开进一步调查处理。如果确认该食品确实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不仅该批次产品全部退货,提供该食品的厂家的其他批次、其他型号的食品也将被暂停销售,直至问题原因被彻底查清并且得到完全解决。
商家们指出,绝大多数小作坊无法提供完备的质检证书,因此根本无法进入大卖场销售。某卖场副总经理林先生指出,小作坊提供的食品,质量水平较低,商家决不愿意为了少许利益,拿自身的品牌、声誉去冒风险。
在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当地已经有很多小作坊改善了卫生条件,建起标准厂房,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升级为较正规的食品生产厂家。在加大对故意制假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的同时,在对作坊主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和知识培训,发挥职能优势帮助作坊主改进生产条件,完善管理体系,向正规企业方向发展方面,河南省温县已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俺家祖祖辈辈都是做豆腐的,过去俺的豆腐作坊由于场地狭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一直形不成规模。去年,俺在县质监局的帮助下,投资10万元购置了磨浆机、甩浆机等先进设备,改善了生产环境,把小作坊变成了标准化的豆腐加工厂,不仅产品质量有了保障,生产能力也由过去的日产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生意越做越红火。”说起温县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工作,赵堡镇赵堡村的赵保军深有感触。
自去年7月份河南温县承担全省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试点县任务以来,该县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将20家“四大怀药”食品和豆腐、面粉加工企业作为试点,多措并举,在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小作坊上档升级,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县针对“四大怀药”和豆腐产品小作坊的生产实际,从生产场所要求、质量管理职责、产品原料来源、采购质量控制、过程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查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验收细则,为做好食品小作坊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确保监管到位,该县质监局建立起了县乡村企四级监管网络,县局分区域设有食品监管员,乡镇设有食品协管员,村设食品信息员,企业设食品安全员,监管网络信息互通,实现了对食品制假活动“早发现、早查处、早报告、早控制”的总体目标。
去年以来,该县除县政府投资110万元建立食品实验室和怀药产品检测站之外,20家试点企业都统一制定了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仅焦作市伟康实业有限公司就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新的怀药加工厂,全县食品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