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朱宝剑
海南省——这个正要被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地方,目前却正在被“毒豇豆事件”所困扰。
据海量的媒体报道,经多次检测,海南的豆角都含有水胺硫磷。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农药,国家明令禁止将其用于果、茶、烟、菜、中草药等植物或蔬菜、水果上。因为它能通过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中毒,轻者头痛、恶心;重者昏迷、呼吸困难。
毒豇豆体内的毒性显而易见,并且一旦发现,容易去除;但其之外的三种无形的“顽固性病毒”,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一、食品安全意识长期缺失
与其他“毒性事件”一样,“毒豇豆”东窗事发,也不是偶然的。
据报道,多年来,做为事件源头的三亚市农业局,竟然没有一台定量检测农药残留的设备,而只有定性检测设备,是否超标,根本无法得知。在这一事实的背后,足以说明当地长期以来对本地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实在很高。长期信任的惯性,导致对“安全”意识的忽视与麻木,这种“无意识”,实在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有人指出,海南的豇豆销往全国,为何是在武汉首先发现有毒?答案是,武汉有全国领先的检测设备与体系,仅近年配置的硬件就花费近千万元。与武汉相比,海南三亚恐怕缺的不仅是钱,更主要的,还是意识问题。
对海岛农产品的过度自信,食品安全意识长期淡漠以及侥幸心理,从而导致这次事件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意识上的淡漠,一直是我们社会的“顽固性病毒”。
二、危机来临掩盖事实找借口
有消息称,当武汉市有关部门将执法措施告之海南方面并请予以协助时,海南有关部门的第一反应是抱怨武汉方面应该以内部通报方式先进行沟通,不该将此事公示于众。
事发之后,三亚市称抽查的3000份豇豆,仅5份样本水胺硫磷超标,但是对于有关崖城镇豇豆含有水胺硫磷的结果,他们并不否认。而令人意外的是陵水县,该县农业局主要负责人称,陵水县生产的豇豆,被查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这一说法不准确。他说,据该县组织人员调查,陵水生产的豇豆并未含有禁用农药,有可能是其他市场上的“水货”。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听得表扬,见不得批评,甚至对一些善意的提醒也视为大忌。而当危机已经发生的时候,仍然习惯性地加以否认和掩盖,其结果只能是贻误时机,反而使事件扩大化。这种顽固性“心理病毒”,在某种程度上讲,其“毒性”甚至更大。
三、监督检测机构和制度不健全
事发之后,为应对危机,三亚市在两个“出事”的产地设立了两个检测组,但显然不够,检测给很快就处于超负荷状态,一是只能检测两个地方的产品,二是检测品种也只能限于豇豆、茄子、苦瓜等,其他品种根本顾不上。
另据报道,近日人们发现,做为另外一个事发中心地的海南陵水县,出现了这样一个“黑色幽默”事件:该县购买了30台检测仪,免费分发给收购瓜菜的老板,让他们边收边检测,声称是可以从源头杜绝不合格的反季节瓜菜流向市场。这一举措无疑是让老板们行使起政府部门的职能。
而且该县语焉不详的是,免费分发的30台检测仪是何时购置何时分发何时启用的,是不是在“毒豇豆”东窗事发后才匆忙购置的?如果是事发后购置的,那陵水县关于本县豇豆无毒的自辩就没有任何公信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有可能遇到“突发性危机事件”。因此,我们都需要具备这样的危机公关知识:“事前做好准备、事中坦诚面对、事后真正改悔”。
海南“毒豇豆事件”,清晰地暴露出当地在“危机公关”方面的薄弱。看似简单的三个环节,其中却包含着不简单的事件全过程,任何环节出现不健全并出现漏洞,均会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果,比如有可能会出现全面的信任危机。
不解决这些问题,难免会出现下一个“毒XX”。
对于“毒豇豆事件”,我们关注于事件本身,更需要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那些隐形的“顽固性病毒”,因为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这些“病毒”,才是“毒性事件”的根本起因,并且,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