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原因一:乳业复苏超预期奶源供应又失衡 部分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铤而走险造假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监管部门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严厉整顿,关停、关闭、淘汰了一大批企业。同时,为加强监管,还出台《食品安全法》以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保障乳品安全的法规。
然而,为何多个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仍不能阻止不法商家添加“三聚氰胺”?多位乳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述事件暴露出我国乳业上下游对接不完善。“奶源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失衡是根本所在”。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认为,国内乳业的恢复力度似乎超过了业内的估计,在乳业大力恢复的当下,上游奶源的供应和下游市场的需求出现失衡,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在奶源上存在一些违规行为。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乳业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西部乳业协会有关负责人王伟民指出,行业复苏令奶源供应紧张问题再次凸现。“去年9月份后国内奶源供应紧张,抢奶事件又发生。”据其介绍,部分企业为抢奶源,私下与养殖户交易,以高出几毛钱的价格抢购养殖户原先协议买主的奶源。“去年9月之后至今在陕西的奶源收购价最高点已达3.8元/斤,平均收购价为3.5—3.6元/斤,而去年上半年奶源收购价仅为2.6元/斤”,王伟民称,“现在收购价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还高”。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昨天告诉记者,国内乳业复苏之后,奶源需求再度出现紧缺,“预计原料奶短缺比例达20%。”据陈莲芳分析,造成目前原料奶紧缺的原因,一方面是养殖母牛数量大幅减少。由于去年上半年受经济危机、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原料奶需求剧减,国内养殖户很多都减少养牛量,或将母牛当肉牛屠宰。“估计2009年主产区非正常淘汰的奶牛数量超过100万头。”另一方面国内乳业市场复苏超出预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乳品产销量增长超过99%,而上游原料奶供应由于有生产周期———奶牛一般要养二年才能产奶,导致奶源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奶源供应又跟不上,造成原料奶价格大幅上涨。据业内人士称,去年9月份之后,国内奶源价格猛涨,涨幅超过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值,“去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奶源价格相比,涨幅超过50%,甚至100%”。
部分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比如销售更多产品、降低成本,就铤而走险使用造假奶生产乳制品。根据陕西方面公布的信息,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就来自在2008年10月复检时,将不合格样品偷梁换柱后,一直存放在库房中,并在去年销售旺季时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也是使用回收问题炼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