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24日海口市工商局发布农夫山泉饮料总砷含量超标的消息开始,已经过去13天,几个关键性问题开始聚焦:生产商的2次复检申请为什么被拒绝?海口工商局在承认“工作疏忽”后会不会道歉?总砷超标事件是否存在人为策划?
12月6日,记者赶赴海南,约见“砒霜门”事件中部分关键人物,试图更清晰地还原事件本来面目。
为何2次复检申请遭拒?
王建禄:双方在具体环节存在矛盾
11月26日,发布消费警示的第三天,海南海口市工商局主管市场工作的副局长王建禄就看到了一份由农夫山泉送达省工商局的《紧急报告》。这份报告除了质疑的声音外,还提出了对产品进行复检的要求。
“其实并没有部分媒体说的那样,我们并非拒绝对产品进行复检,只是在具体的环节上存在矛盾。”海口市工商局副局长王建禄在9楼办公室和本报记者见面。他看起来很疲惫,情绪也很低落,“这些天几乎没合过眼睛。”
他说,矛盾是关于复检机构和样品。“当时生产商要求在海南省质监局做复检,而我们觉得国家级的检验机构更加权威。对于复检的产品,对方主张市场重新抽查,而我们则倾向于仓库里的备份样品。”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海口工商局于11月27日将保密室内的初检样品备份,赶当天晚上最后一个航班,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
那么,同样一批样品,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两个结论?
首次检验结论是由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出具的。当记者试图采访这个关键机构时,前后三次被“技术中心”的保安拦截。该中心发言人邝力的手机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任凭发送多少条短信对方也没有回复。和工商局方面的积极不同,技术中心的完全“封闭”态度让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