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吃不起草,好奶没有好收购价,个人奶站林立,中间环节盘剥重重
奶源危机:哪个环节出了错
奶业质量真相
方辉
编者按/
消费者再也不能承受来自乳品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
当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的言论一出,牛奶行业内外无不沸腾,一时间,关于新国标到底在保障谁的利益的争论此起彼伏。作为标准的制定者,卫生部认为新标准符合国内实际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占比70%的散养殖户的利益。
事实果然如此吗?《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内蒙各地的调查中发现,新标准下的散养殖户收益依然收紧,奶源质量这个词在养殖、收购检测、奶站环境等环节依然不是第一要义。
乳品行业内外苦苦追求的高品质奶源仍然只是一个传说。
“乳品企业给的统一价格是每公斤2.8元,只要符合最低标准,超出标准收购价格也不会高。”家里有3头奶牛的土默特左旗大高阳村章女士觉得既然收购价格一样,没有必要喂好的饲料提高奶牛产奶质量。
更何况,饲料价格节节攀升,占中国牛奶养殖70%的散户奶农只能在提高产量和压缩成本上动脑筋,而对于消费者关心的牛奶质量,奶农们显然无暇或不愿顾及。
提升牛奶质量的方针在养殖环节就已经成了一纸空谈。更意外的是,《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被认为循着散户奶农们的生存逻辑而建立的新奶业国家标准,并没有改变奶农日益紧缩的经济收益,而尚未改变的收购模式依然在挫伤奶农提高奶源质量的积极性,乳业困局仍然存在。
牛吃不起草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内蒙的奶牛是吃草的,但记者在呼和浩特周边调查得知,饲养奶牛的主要食料既不是草原上的草,也不是青贮,而是玉米和玉米秸秆。
6月27日中午12点半,正是奶农们给奶牛喂食的时间,记者在位于和林格尔县的上土城奶牛小区的牛棚里看到,各养殖户给奶牛准备的饲料基本相同,玉米粉、玉米秸秆、干草、青贮等,奶农给奶牛喂食最多的是玉米秸秆和玉米粉,这也是奶牛饲料中最便宜的部分。
“养殖多年的奶农都知道怎样给奶牛配比饲料能让牛奶既达标又节省饲料成本。”今年47岁的狄利明养了36头奶牛,每天所用饲料价值600元,此外还有150元的草料,他对记者表示,如果牛生病,奶的质量就不能达标,养奶牛随时都可能赔本。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呼和浩特西部的土默特左旗,章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给牛的饲料中只有玉米、玉米秸秆和精饲料,没有青贮和草料。
“我们也知道,牛吃得好就能产好奶,但好饲料的价格太高了,如果用青贮、苜蓿,早就把老本赔光了。”章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3头奶牛,每天产奶量为75公斤,乳品企业给的统一价格是每公斤2.8元,每天的毛收入为210元,3头牛的饲料支出为130元左右,平均每头牛能净赚27元,“但我们的奶经常不达标,被退回来的也不少,全年平均下来,也就是保本吧。”
按照内蒙古奶业协会的标准,要想养好奶牛,必须给奶牛提供足够的青贮、优质苜蓿、优质牧草。其中青贮为奶牛的主食,每头牛每天要消耗20公斤左右,每年必须保证供应10个月。
实际上,除了如伊利牧场和现代牧业等大型的养殖场,能符合这个要求的养殖户几乎没有。记者了解到,一些形成规模的奶牛小区和私人牧场会将青贮当做调料掺杂在玉米饲料中给牛吃,而那些在自己院里养殖的散户奶农则根本就不给奶牛提供青贮。
至于苜蓿和优质牧草,对于绝大多数的散户奶农来说都是“奢侈品”。据了解,目前中国的优质苜蓿都从美国进口,到达内蒙古的价格为每吨2400元,合每公斤2.4元。虽然苜蓿有高达18%至20%的蛋白质含量,但高昂的价格让奶农们根本用不起。
而优质牧草主要产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东北地区,达到呼和浩特的价格为每吨1200元。
劣奶驱逐良奶
奶农为何不愿意给奶牛吃高营养的饲料?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散户养殖一直被压缩,在和林格尔和土默特左旗的许多村庄,无论是养殖户的数量,还是每户的养殖数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大高阳村,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奶牛随意卧躺在农民的房前屋后,没有卫生措施可言。从村民那里得知,村里奶站负责收取村里50头奶牛的牛奶,而当地奶农平均每户只有3头牛。
“2008年之前,我们家也有10头牛,后来我们陆续都卖了,现在只剩下3头。”章女士告诉记者,养奶牛不赚钱,吸引不了年轻人去做,养牛的村民绝大多数是年纪偏大者。
在奶农们看来,养得越多可能赔得越多,因为饲料的价格在不断攀升,虽然牛奶的价格也有所上升,但远远赶不上饲料上涨的速度和幅度。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后,牛奶的收购价格在每公斤2.4元,当时玉米的价格为每斤0.7元,此后玉米价格节节攀升,2010年时涨到每斤0.95元,目前玉米的价格为每斤1.2元,相比2008年上涨了70%,此时的奶价为每公斤3元,牛奶的价格只上涨了25%。
据内蒙古奶业协会提供给记者的数据,由于饲料价格不断攀升,50%的奶农处于亏损状态,大型牧场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
不过,对于提高奶价的问题,相关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原奶价格处于领先水平,仅次于欧洲,“目前全国的原奶平均价格达到了每公斤3.2元,我个人认为短期上涨的空间不大。”
那达木德认为,要解决目前的困局,只能是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两者都事关养殖的规模与改善奶牛的饲料。
从事养牛业30多年、在广东珠海经营着一家中型牧场的珠海市佳佳乳业奶牛场负责人徐立端告诉记者,他的奶牛场引进了改良的娟珊牛(奶牛的一种,具有耐高温高热、体壮奶量高奶质好的特点)品种,目前生乳的蛋白含量每100克能达到3.6克,菌落总数控制在20万以内,但是他的高品质牛奶却卖不了好价钱,与目前新国标规定的最低标准生乳是一个价格。“乳品企业收奶的时候不给我加钱,我现在没钱挣,它们是占了养高品质牛奶的奶农的便宜。”徐立端奶牛场的奶牛数已经从5年前的1200多头缩减到现在的600多头。
“与之前发生的奶农往不达标的生乳里掺假不同,现在有奶农往高品质生乳里掺水。”
个人办奶站
土默特左旗金川工业区西南方向,伊利的大牧场在辽阔的原野上显得壮观,而与之相隔不过15分钟车程的大高阳村奶站则呈现另一番景象。
下午5点半,尚未到挤奶时间,这个位于一片玉米地旁的小奶站房屋建设简陋,也没有人看管,附近几家农民家的院子前三三两两的奶牛在吃饲料。
记者看到,大高阳村的奶牛都在院子内外随便养着,毫无卫生措施可言。业内人士关注的奶牛乳房炎问题并没有得到奶农的重视。无论是和林格尔还是土默特左旗,奶农的年纪都在40岁至50岁,年轻人很少涉足这个行业。
上土城村的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没有村民将饲养奶牛当做是主业,而是年纪大的人的一种副业。
三聚氰胺事件一度让全国各地的奶站成为民众诟病的对象,据悉,2008年之后,内蒙古地区对奶站进行了整顿,目前基本实现了联网监督,对运奶车辆也实行了GPS定位。
按照2008年10月6日国务院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开办奶站的主体只能有3个,即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
但事实上,现在依然有大量的奶站掌握在个人手中,很多都是与乳品企业的奶站签订的协议,从而间接获得了奶站的身份。
洪阳牧场就属于这样一家与企业奶站合作的“非正式”奶站,该牧场经营者云女士告诉记者,牧场的挤奶设备、运输车辆都是他们家投资,两年前曾经与奶站签了供货协议,现在协议到期没有续签,但供货没有中断。
在云女士看来,该牧场的经营是当地管理部门允许的,而且在建设之初还得到鼓励。虽然不是乳品企业投资建设的奶站,但云女士告诉记者,企业的人会定期前来检查卫生。“因为我们这里都是给这家企业供奶,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挤奶设备也是按照他们的要求花了16万元购置的。”
除了小区和牧场的奶站外,更多的个人奶站则直接面对散户奶农。
6月28日,记者来到大高阳村奶站,当地奶农告诉记者,这一处奶站也是私人所有,每天只有早晚挤奶时负责人才会前来。记者走进大门敞开的奶站看到,这个类似于仓库的简易房中放置一台挤奶设备,而门外就是玉米地和奶农放置奶牛的地方。
当地奶农告诉记者,这个奶站为周边50头奶牛服务,由于养奶牛不赚钱,该村的养殖户大都只养三五头奶牛,因为卫生条件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给散户们的价格仅每公斤2.8元。
“这种现象是历史造成的,奶站的私人化也给牛奶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带来了困难。”那达木德对记者表示,目前内蒙古70%的奶站为个人所有,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时间。
中间环节之失
除了饲料质量不高,在此前关于牛奶标准的争论中,广州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丁棉认为,原奶的菌落数是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属于管理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运输、储存不当确实会降低牛奶的质量,而主要的影响除了菌落数的增加外,还会使牛奶变质。
6月28日,记者在洪阳牧场看到了该牧场5、6月份的牛奶检测单,6月份的不合格数明显比5月要多。其中5月16日、5月18日、6月18日、6月27日的化验票,主要是脂肪含量不合格和牛奶直接变质,而备受外界关注的蛋白质含量,都达到了每百克原奶2.8克的国家标准。
“这几天就没有合格的,收奶企业的检测也有问题,我们等待化验的时间长,这么热的天,奶很容易变质。”云女士拿着几张盖着不合格章的单子对记者满腹牢骚,“最长的时候,我们早上10点多钟送去的奶,到了下午4点才卸奶检验,这能说明我们的奶本身有问题吗?”
不过,那达木德认为,检测时候奶不合格,很难说就是等待时间过长造成的,他告诉记者,合格的制冷罐能保证牛奶24小时不变质,“很多时候是在挤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从各个阶段查找原因。”
除了等待检测时间长,记者发现牛奶从养殖户到工厂途中还有不透明的中间环节。
6月25日,农业部专家对外表示,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并将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
但记者调查发现,一直以来,乳品企业在收购原奶时也在“按质论价”,而这种区分只针对奶站,而非奶农。
记者在一家奶站看到了某家乳品企业给奶站的检测单,上面清晰地区分了A1、A2、B1、B2四个等级,该奶站负责人告诉记者,A1的原奶价格是每公斤3.5元,与支付给奶农的价格相差0.5元,B2为每公斤3元,差价消失。而每批奶的平均价格与奶农之间存在约0.3元的差价。
但不管乳品企业给奶站哪个标准的收购价格,奶站给奶农的都是2.8-3元每公斤,散户2.8元,小区养殖3元。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奶站无偿为奶农服务,收益就是从差价中得到,一旦遇到不合格的奶被退回来,奶站和奶农就都没有收入,“我们希望奶农们能提供高质量的牛奶,但他们更在乎产奶量。”
“这种矛盾是必然的,因为各自的诉求不同,奶站不仅吃差价,而且还享受‘按质论价’的待遇,因此他们是既在乎产量,也在乎质量。”被誉为“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的蒋卫锁对本报记者表示,奶站的此种赢利模式的存在给了奶站铤而走险的动力,三聚氰胺的问题主要就出在奶站。
此外,个人奶站面对众多的奶农,而最后送给检测时使用的却是一个或两个奶罐,从而使原本质量不一的原奶进行了中和,检测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有人代人受过,有人沾别人光”的局面。
洪阳牧场的云女士就为此而苦恼,她告诉记者,每天7户人家共计近两吨奶都放在一起送往企业检测,一旦检测不合格,所有的人都会倒霉,因此养殖户都不愿意去增加投入提高质量。
“本来我想给奶农统一配给饲料,保证牛奶的质量,但很难做,养殖也是讲技术的,奶农们不愿意搞统一饲养。”云女士说,奶站和私人牧场都受到了挑战,现在投资这两者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他们家投进去的数百万元不知何时才能收回。
《中国经营报》同主题相关报道:
谁在绑架乳业标准
要质量还是要发展 乳业新标准只为散养户?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