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已经开展小学报名工作的几所小学,几乎无一例外,家长们一早就在校门口排起长队。不少家庭怕排号的人太多,报不上名,干脆“全家总动员”,从报名前一天夜里就开始排队。 从6月中旬起,北京各区县陆续启动小学入学报名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各小学接收的是在小学入学比例中权重最大的“就近划片”学生报名,在满足这部分学生学位的基础上,如果学校的学位仍有富余,则学校将通过张贴告示、接受家长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充”招生,部分“非片内”的孩子可以有机会被招入。 尽管小学招生一再强调“就近划片”原则,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原则仍然遭遇来自现实的严峻挑战,家长们动用一切资源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重点学校的大门依然为“择校生”敞开。 递条子、买学区房,家长各显神通
6月12日,是海淀区太平路小学招生报名的第一天,上班时路过校门口,杨阳感慨良多。如果严格按照“就近划片”原则,她今天也需要请假,加入排队的行列。不过,她的女儿已经确定上一所北京市重点小学,现在自己完全是个旁观者。
太平路小学就在杨阳家门口,属海淀区公办小学,近几年办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口碑不错。杨阳的孩子本可以作为“片内生”,不用交钱上这所小学,前两年她本来也是这样打算。可是,她经不住周围同事的影响。工作之余,几位女同事聊起“妈妈经”,常说的就是哪家孩子上了史家小学、人大附小等著名市重点小学,孩子所在小学校庆来了若干已成名成家的校友,因为在知名小学读书有机会上电视台少儿频道表演节目之类话题。
经过多次思想斗争,杨阳决定托人给孩子择校。几经周折,远在老家,从中学退休的父亲帮她找到一位如今在京发展得风生水起的得意门生,凭着这个人的关系,一所市重点小学答应接收杨阳的孩子,当然还需要交6万元钱。“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月就花两千多,如今上小学找关系还需要这么多钱,以后还得花几十万供孩子,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得拼命工作、勤俭度日才能支撑这个家。”杨阳对记者感慨道。
大部分工薪阶层没有杨阳这样幸运,能找到关系通过“条子”把孩子送到心仪的学校,但是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家长们可谓绞尽脑汁、各显其能。其中,买“学区房”便成了众多家长与“就近划片”原则博弈的手段之一。
看了两年房子,前几日姚刚终于下决心买一套位于海淀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60平方米老房子,价格将近4万一平方米,只因为这是中关村一小的学区房。为了凑钱,他要把现住的丰台区9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再贷一部分款,“按规定划片还要看户口的迁入年限,孩子现在三岁了,再晚怕来不及。”姚刚有些后悔两年前没果断出手,当时才两万多,不过为了孩子再心疼也得买。
姚刚告诉记者,面对两百多万元巨款的压力,也在反思这样做是否值得,自己是山东的一个农村娃,从小刻苦学习,凭成绩考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发展也很好,现在有必要为孩子上学,费尽心思买学区房吗?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家长都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自己不努力怕对不起孩子。
记者通过询问几家中介发现,虽然随着国家连续出台调控楼市的一系列政策,北京市楼市量价齐跌,但是优质校周围的学区房房价依然坚挺。
重点校挤破了头,薄弱校门前冷清
随着择校问题的愈演愈烈,“重点学校挤破了头,普通学校招不到生”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一些热门的小学,择校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而且择校绝大部分是先“以权择校”获得名额,然后才有资格“以钱择校”。
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资源,即使在教育水平发达的海淀区、西城区等不过有数十所重点小学,一些区只有两三所重点校,因此这些学校的竞争呈白热化不足为奇。
许多重点小学校长都在为招生头疼,除了“片内生”,为数众多的“条子生”让他们难以招架,不堪重负,因为一所学校办学涉及到方方面面,面对来自区、市、国家部委等各层关系的条子,如何取舍是个不小的难题。除了“共建生”,还有很多人凭各种关系索要额外名额。“说是就近入学,其实没有哪所重点小学能真正做到。”一位校长坦言。
教育质量高、口碑好的小学校长不愁生源,在愁接纳不下这么多孩子,与此同时,薄弱校校长都在愁生源,冷热不均衡的状态十分明显。
位于赵登禹路的四根柏小学是所建校已经70多年的公立小学,校长最头疼的问题是生源不足。因为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到更好一点的学校上学,所以本地生源越来越少。因此,学校早在5年前就被列为搬迁撤并的对象,他们将和其它两所公立小学一起合并。
据统计,近几年北京市因为生源紧张、教育质量、学校规模等原因被撤并或停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有近1000所,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扩大。
择校是对教育公平的粗暴破坏
近日,在太平路小学报名结束后,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这所学校今年共有700名孩子报名,学校将从其中招收200名。这也验证了人们对于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小学招生的生动比方:“郎”多“肉”少。
小学入学“就近划片”原则为何遭遇来自现实的严峻挑战?这是社会各界都在追问的问题。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时髦的口号,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尽管不少人呼吁家长转变观念,但是现行教育制度扮演着重要推手,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家长迫使孩子或者动用一切资源主动为孩子去抢跑道,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谈及小学入学难、择校风蔓延的关键原因,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几乎是千夫所指。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各地出台相关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增加了很多,与此同时学龄人口则在大幅度下降,但是择校热仍未降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择校收费是破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坏教育公平、扰乱正常教育秩序的最主要原因。择校收费政策将“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合法化和制度化,是对《义务教育法》精神和教育公平原则的粗暴破坏,明显改变公办学校的公益性,使公办重点学校成为制造和扩大社会阶层差距的重要机制。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表示,学校办学条件的达标只是解决了硬件,但区域、学校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和办学水平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干部教师的流动。”北京市教委今年重点解决这一工作,建立起干部教师流动制度。
令人遗憾的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教师流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6月9日,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认为,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流动基本处在停滞状态,目前大都以支教或校际“手拉手”作为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式,而没有实质意义的教师流动。
调查认为其主要原因在重点校工作的教师不愿意到工作条件差的学校去任教;校长担心教师流动会导致本校教师资源被“稀释”,不愿把好教师放出去;即使支教也只派一些中等水平的教师去。
调查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流动的理念、意义、对于教育均衡的认识、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法制观念等方面,与《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存在不小差距。
教育部部署2010年工作时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人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义务教育能够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公平环境。本报记者 于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