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工程:文化与绿色的长廊
在畅游珠三角的同时,既能做到碳排放量为零,又能在欣赏绿色长廊的秀丽风景的同时享受文化熏陶,这不再是梦想。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与6条区域绿道相连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乡的绿道网络系统。近日,胡文迪所在的工作小组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准备后,在给省委汪洋书记提交的《广东省生态伦理研究院的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议以此次绿道建设为契机,把绿道作为一个生态养成教育的基地”,其重要性已获得汪洋书记的批复。
“政府打造‘有形’绿道的同时,我们配合着打造‘无形’的绿道,也就是精神绿道。”到底什么是绿道呢?胡文迪解释,简单理解绿道就是作为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绿道可以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政府已经在有形绿道的打造方面投入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相应的绿道文化传播系统工程,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个场所。”
在原广东社科院院长张磊的理解里,绿道不仅仅是“绿化的道路”,还应该是一条文化长廊:“不能走汽车,或者基本不走车,不能排碳;当人在其中骑单车或散步时,不但两边种满了花草,而且两边可以添加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搞动漫、画廊、品茶,既有文化又有内容,文化是最重要的。”
胡文迪说,接下来他们将联合多个部门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首先编写琅琅上口的《绿道三字经》和撰写相关出版物以加大推广。“学生是其中的主力,我们将以华南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会为依托,建立一个绿道青年志愿者团队,联合各高校的学生一起行动,学生将带动学校、家庭和企业一起建设精神绿道。现在打算让大学生到社区和中小学校里宣传生态伦理。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生态伦理的教育,反过来回到家后也可以影响家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这样可以影响更多家庭参与绿道的旅游和接受生态养成教育,包括亲子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记者在网上发现,现在广州一些自行车论坛已在热烈讨论待绿道建成,如何组织团队开展自行车低碳之旅的话题。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