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金融保险 >

储值卡存8000亿风险黑洞 或隐匿金融安全之患

时间:2010-01-11 09:37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王小波 仇江鸿 陶卫华
  

  北京金融街,投资广场8层,几乎天天人群熙攘。2009年12月18日、12月24日、12月31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三天走访于此。

  这里是储值卡发卡机构资和信控股集团(下称“资和信”)的一个售卡点,21个同时营业的售卡窗口前,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绝。远远看去,这里与一家业务红火的大型银行网点无异。

  距离该售卡网点百米之遥的百盛商城内,商通卡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卡,与普通的银行借记卡一样畅行无阻。记者在人气颇旺的中友、君太、贵友大厦等大型商场调查发现,持卡者比比皆是。

  这些商城内外,收购该类储值卡的 “黄牛”,生意同样红火。他们的主要生意是,给那些拥有储值卡而不消费的人,直接兑付现金。

  这并非北京独有的现象,亦并非只是“商通卡”的繁荣。国际发卡机构雅高曾委托零点公司做过中国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预付费市场规模最少有8000亿元,以2倍于GDP增速的速度扩张。这一市场之下,商通卡、开联连心卡、润京卡、瑞通卡、福卡等等,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势如破竹。

  一定程度上,储值卡就是一张非实名的借记卡。但正是因为非实名,它不仅成为“送礼”的良好选择,亦成为洗钱、企业避税发放员工福利的好载体。

  对于售卡机构而言,其规模庞大的沉淀资金,不仅无息拥有,而且可以投资获利。

  一旦投资失利,从购卡者、持卡者、特约商户到“黄牛”,这条利益链上的所有共同体们,将无一幸免,所谓的储值卡将分文全无。

  一种庞大的需求市场,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一种没有监管的现实,这些共同缔造了储值卡的繁荣,亦在不知不觉累积着天量的风险。

  预付“储值” 

  按照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对储值卡的定义,“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 借记卡是银行卡的一种,“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经营银行卡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予以取缔”。

  但目前看来,虽然资和信等卡多以“积分卡”自称,其功能却已经与“储值卡”无异,在私下的交易场合,这些卡被直接称为“储值卡”。

  神州数码BPO事业部业务总监唐大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储值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开放式的,由专业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的特约商户中支付使用;二是封闭式的,一般是商业主体自行发售的卡,使用范围也仅限于本商业主体,如家乐福卡、北京华联卡等。

  目前,这些琳琅满目的储值卡,遍布了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甚至二线城市。这些卡,不仅在一地广泛地使用于各大商场、超市等,甚至可以实现跨地区支付。

  在北京市场,现在流行的储值卡包括:商通卡、资和信信贷卡、家乐福卡、北京华联卡、开联连心卡、润京卡、瑞通卡、商联通卡、兆亿通储值卡、恒信通易付卡、e龙卡、雅高E卡等。

  而上海比较盛行的则是联华OK卡、雅高卡、一城卡等。目前,一城卡除了可用于购物、支付水、电、煤气等,甚至也可以将余值充值到其它同城的储值卡。

  随着卡市场的膨胀式发展,发卡机构自身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9年12月中旬,位于北京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的资和信售卡中心正式营业。这已是资和信在北京开立的第三家营业网点。于2006年8月才推出商通卡的资和信,3年急速扩张后,已经稳居北京储值卡“老大”位置。

  有商业人士估算,资和信2008年的售卡额可能达到40亿元左右,而其3年累计发卡的金额可能超过100亿元。

  2009年12月31日,北京西南四环资和信商场8层,售卡中心人来人往。

  购卡的客户乘电梯到7层,再由扶梯到8层,在位于入口右侧的取号机取号后,到大厅的客户休息区,等待叫号。近千平方米的业务大厅内,有21个标准业务办理窗口,大约每2分钟就有一人取号,生意兴隆。柜台后的业务员统一着装,秩序井然。

  “办理5万元的。”随着叫号,一位女士来到3号业务窗口,递上一张支票和填好的单子,不到2分钟,便拎着一袋卡片而去。

  这些只收取现金或支票的发卡机构,每逢年节,就会迎来销售高峰。

  一位曾前往资和信购卡的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每张卡,基本最低面额是买1000元,然后按整数倍递增,每个人少则买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一天的售卡额不得了。”

  记者现场估算了排队人数,如果按照人均采购3万元计算,该办卡中心的日售卡金额最保守也在数百万元之上。

  业内人士估计,国内的储值卡年均发卡规模应在数千亿元,北京、上海的发卡金额已达500多亿元。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这些储值卡都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相应面值,之前有的储值卡单卡金额曾高达10万元。现在除了商通卡和福卡的单卡上限为1万元外,其它发卡机构并无上限要求。

  不过多数储值卡均有有效期。除福卡无使用期限外,其它有效期基本为一年,如果过期,发卡机构会按卡片金额收取管理费。

  随着市场发展,储值卡的功能也在不断翻新。

  资和信商通卡客服人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商通卡可办理VIP实名卡,由持卡人自主决定卡内金额,不仅没有上限,而且还可将普通商通卡内余额转至VIP卡中。这种VIP卡已经基本等同于银行的借记卡。

  除了这种开放式、由专门发卡机构发行的储值卡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储值卡广为盛行。例如各种加油卡、美容卡、健身卡、超市专用卡、洗车卡、酒店卡等等;还有包括网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行的卡,如淘宝卡、当当卡等。

  这些卡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借用“预付”模式完成储值。

  盈利模式

  一端拥有广大特约商户,一端拥有大量的购卡者,储值卡的售卡机构得以将“预付”玩到极致。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储值卡发卡机构,要成功完成与“预付”的嫁接,先要建立庞大的特约商户群。

  某知名IT系统运营商的相关人士介绍:“发卡机构一设立,都必须先有自己的签约商户,有的发卡机构直接用钱就可以把这些渠道全买通。”

  可以说,特约商户始终是售卡机构成长的重要支撑,其商户群的拓展速度,直接决定了发卡量的增长速度。

  作为北京规模最大的储值卡发卡机构,资和信集团的特约商户遍及各行各业。据资和信网站资料说,其商户包括百盛、双安、华堂、新世界.等52家大型商场,家乐福、欧尚、华润万家等57家卖场超市,中青旅、中体倍力、月福逾等600家旅游餐饮、家居建材、美容健身、生活服务等商户。

  在特约商户范围内,资和信商通卡均可畅“刷”无阻。不断壮大的特约商户群,成为售卡量急速增长的保障,两者成正增长关系。资和信网站显示,自2006年8月推出商通卡以来,短短3年的时间,“累计持卡人数已超过200万,每年新增100多万人次”。

  有了这个庞大的特约商户群,借助“预付”模式,售卡机构的所有盈利渠道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售卡机构的盈利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储值卡所带来的大量沉淀资金的投资收益;二是,特约商户给售卡机构的销售额返点;三是,制卡费用及管理费用;四是,残值收益。

  其中,前两项费用是最大的利润来源。

  由于储值卡先储值后消费,必然形成大量沉淀资金。某储值卡发卡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售卡所得是放在储值卡机构账户上的,它们一般都让第三方IT服务机构,为自己订做了独立储值卡清算系统,并在各特约商户布有自己的POS机(消费时的刷卡机具)。只有当储值卡在商家消费后,发卡机构才会与商家结算,一般按月结算。对于一些大型的商场,发卡机构有时需要预付一定的保证金,但对于很多小型特约商户,则无保证金要求。

  庞大的沉淀资金即使存放银行,也可获得不菲的收入。由于这部分资金是无息获得,其收益颇为可观。

  除了沉淀资金收益外,商家返点也成为储值卡公司收入的另一大来源。返点的高低,除了取决于特约商户的谈判能力外,亦与不同商户的利润率高低有关,基本均需“面谈商定”。

  福卡售卡中心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说:“各个合作商家的返点比例都不一样,一般大商场的返点比例很低,不到1%,美容院等比较高,有5%-10%,甚至更高。”

  对于一般的食品类企业,福卡市场合作专员王经理说:“返点最低是5%,结账方式是月结。”

  上述收入来源外,卡费和管理费用也会构成储值卡机构的另一收入来源。

  其中,商通卡的卡费最高,一般是500元以内面值的按每张卡15元收取,500元以上面值的按照3%手续费收取。以1万元的储值卡计算,卡费即为300元。而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大批量生产后,即使银行卡的制作费用每张也仅有0.8元-1元。仅这笔收入,资和信年收益就可能过亿元。而其他如福卡、连心卡、通惠卡等,多为免费办理。

  另外,因为没有相关的法规规定,储值卡的残值(即未完全消费掉的残留额)处理,收取的过期管理费都由发卡机构自行规定,不少人士认为,这也是发卡机构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因而,多数发卡机构都有动力规定“有效期”,尽可能地扩大对残值的占有。例如,按照资和信的《商通卡延期规定》:卡片须在有效期内(一般为一年,2010年1月1日后发行的新版改为5年)使用,否则将于过期次月开始按月扣收过期时卡内余额5%的管理服务费,扣收日期为每月1日,扣完为止。

  投融资产业链条

  近两年,一条包括售卡者、购卡者、特约商户、“黄牛”回购等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不少售卡公司搭建了自己的投资公司、风投公司、担保公司等,构成了完整的投融资体系。

  对特约商户而言,加盟后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增加了营业收入;而对于购卡者,满足了送礼、福利与避税的诉求;对于售卡公司来说,借用“预付”模式,无息拥有了大量沉淀资金和不菲的收益。

  而在这个利益链条上,售卡公司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拥有大量沉淀资金的储值卡公司,开始广泛布局投资业务。《财经国家周刊》调查发现,诸多发卡机构或其子公司涉足准金融业务和投资业务。

  资和信在涉足储值卡业务之前,就开始布局投资业务。资和信集团的3家子公司——北京资和信担保有限公司、北京资和信咨询中心、北京资和信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均参与股票投资。上市公司资料显示,2003-2007年间,上述公司曾先后投资多家上市公司,曾分别持有中青旅、精达股份中视传媒中体产业厦门信达上海家化等6只股票。

  中青旅2006年中期报显示,与资和信担保公司总经理王悦殊同名的自然人为第一大流通股东,持有487.9万股,占总股本达1.83%。以当年 6月30日收盘价计算,市值约为3732万元;2006年三季度报告显示,王悦殊持股195.41万股,占比 0.73%;2006年年报显示,王悦殊已经不在十大流动股股东之列,减持幅度巨大。

  2006年8月,资和信涉足储值卡业务之后,没有公开资料显示其利用“储值资金”进行投资。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从事储值卡业务的公司利用“储值资金”投资的事例并不少见,“手里有这么多的可用资金,进行短线投资甚至长线投资都非常方便”。

  除了进行直接投资获益外,售卡者的另一种盈利方式就是构建自己的大型商场和网上商城。

  按照现行的储值卡运行模式,“预付储值款”属于售卡公司的“负债”,而构建自己的大型商场和网上商城后,通过消费环节,则将“负债”真正变成了自己的“资产”。

  2008年8月5日,大型百货商场资和信百货开始试营业,并于11月8日正式开业。与此同时,资和信网上商城也搭建完毕。

  总营业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资和信商场内,进驻了颇多时尚品牌。记者在该商场购物时发现,有的普通线织手套需百元以上。

  资和信百货和网上商城的建立,直接“内部消化”了大量商通卡。记者在资和信百货现场发现,除了小部分使用银联卡,大部分顾客使用商通卡结算。收银员证实说:“除了银联卡,这里只能使用商通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