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贵伤民”。从生猪出栏价格到猪肉零售价格,眼下都在飙升,消费者为之忧心。猪肉价格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而另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是个必须认真处理的民生问题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上旬猪后腿肉比上期上涨4.6%;6月中旬猪五花肉比上期上涨4.3%,猪后腿肉上涨4.1%……猪肉连续两期在主要食品中排价格涨幅前三。5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5%,创下34个月来新高,其中猪肉价格涨幅高达40.4%,对CPI上涨的“贡献”将近20%。“菜贱伤农”刚刚缓解,“肉贵伤民”又开始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
猪肉价格的“U形规律”被打破了
此次涨价,打破了猪肉消费和价格“中间低、两头高”的“U形规律”,即在一年中,中间时段的猪肉消费量少于年头、年尾,价格随之变化。统计数据显示,每年1月份后,猪肉价格一般会下降,到6月份左右见底,随后慢慢回升。但今年的猪肉价格却很“蹊跷”,1月份后一直在上升,最近则呈现飙升态势。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与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总体持续上涨,进入6月份后涨速明显加快;截至6月11日的那一周,全国生猪周收购均价每斤为8.67元,同比上涨72.4%,而6月13日,猪后腿肉、猪五花肉市场售价每斤分别为14.11元、13.35元,同比涨幅58.4%、64.4%——值得注意的是,猪肉价格涨幅低于生猪价格涨幅,这表明猪肉价格今后可能继续上涨。
生猪供应不足是本次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去年上半年生猪养殖出现了长达5个月的亏损,结果将大量中小养殖户“逼退”,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2010年6月、7月开始,猪价反弹,养殖户有了补栏积极性,能繁母猪存栏量从9月起回升,但由于疫病频繁多发,有效增加一直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饲料价格、用工成本、仔猪价格、防疫成本等大幅上涨,也阻碍了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此外,看到猪肉价格不断攀升,许多养殖户惜售,致使多个地方出现生猪收购困难,惜售明显加剧了供求不平衡。
达到新的供求平衡至少需要半年
猪肉生产周期较长,目前的市场供求不平衡和涨价问题不可能很快缓解。从仔猪到育肥猪出栏,一般要6个月左右,而从母猪增栏到育肥猪出栏,则大致需要1年。估计此次从猪肉价格上涨到猪肉供求达到新的平衡、价格回稳,至少需要等待半年。
我国猪肉消费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为65%,猪肉是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存在相当的刚性,也就是说,价格上涨很难抑制需求。而供给方面,我国生猪生产方式落后,仍以广大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只占40%-48%(发达国家占70%以上);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渠道缺乏等原因,农户不大可能具备预测市场走势的能力,养不养猪、养多少,总是依据上一期的价格——当市场价格高,就蜂拥而上,看到价格下滑,又会一哄而散,于是生猪存栏量便急剧下降。正因为养殖户被市场价格波动左右,齐上齐下,反过来又造成猪肉生产、供应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于是我们看到,2006年肉价大跌,2007年却暴涨,2008年涨跌互现,2009年萧条不振,2010年起快速反弹,如今重又飙升——“大涨之后必大跌、大跌之后必大涨”。目前,生猪养殖的赢利水平持续提高,反映这一水平的猪粮比价今年3月底升至7.1∶1,4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7∶1以上,超过6∶1的盈亏平衡点,新一轮养猪热正在酝酿,有可能意味着下一周期的价格暴跌。
如何走出“过山车”一般的恶性循环
“肉贵伤民”。从生猪出栏价格到猪肉零售价格,眼下都在飙升,消费者为之忧心。猪肉价格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而另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是个必须认真处理的民生问题。
面对如“过山车”一般的恶性循环,政府调控必不可少,但如何有效调控,值得深思。政府调控应该抓两头,一方面在肉价高企时对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努力稳定生猪生产和供应。应当设定生猪存栏规模特别是能繁母猪数量,低于预定规模时给予生产者补贴,高出时则减少或取消补贴;要扶植大规模养殖企业发展,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快建设生猪储备体系,增强平抑供求失衡的能力;还要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克服生产、防疫方面的一些技术难题,降低养殖风险。至于建立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和发布平台以有效指导生产,已一再提出,却似乎总未能见到进展,究竟问题何在,急需解答。(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