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金融保险 >

网络“举报门”突发砸跌停 伊利回应

时间:2011-06-14 01:11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
  

    伊利暴跌的源头,是一篇长达万字的举报信《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举报人是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

  昨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联系到接近举报人张三林的人士,他说,网上举报内容确实出自张三林本人,但帖子是代发,且举报内容已经递交到国家有关部门。

  昨日傍晚,伊利股份发表声明称,“从6月12日下午15时左右开始,国内主要网络论坛先后出现大量针对伊利的诽谤信,诽谤信的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为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目前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记者从伊利股份方面得到的消息说,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接伊利遭受“诽谤信事件”报案后,已经于昨日下午19点立案侦查。

  无论最后的调查结果如何,这一突发的网络“举报门”,已经给伊利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可以说十万火急。”伊利集团的一位高管说。

  由于该举报信把伊利的问题放到“高管层贪欲横流,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把企业当金矿,疯狂敛财,致使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严重流失、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层面,同时列举了大量伊利领导层“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采取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非法设立广告有限公司,以广告费、咨询费名义,从伊利集团骗取资金”等事实,其对伊利集团、伊利股份和伊利领导人的杀伤力都是巨大的。

  “这件事对伊利的打击可能比三聚氰胺还大,按举报信来看,好像伊利一无是处一样。”伊利内部一员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举报信显示,举报人为“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生于1938年4月7日,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回民区。

  伊利股份公共事务部一人士则称:“伊利从没有叫张三林的正式员工,也从没设置董事长助理一职,这个举报人具体是谁,想干嘛,我们也不清楚。”“按举报材料,张三林是1938年出生,国家规定退休的年龄应该是60岁,也就是说他1998年就退休了,怎么可能知道2000年以后的事,并且这也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发现是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地方不停在各论坛发送。”上述人士质疑其背后可能另有原因。

  不过,记者从不同渠道证实,张三林曾是伊利股份原董事长郑俊怀的助理,曾帮助郑对外处理过一些事务,在郑俊怀入狱后,就离开了伊利。而在郑俊怀出狱后,张曾向外界透露郑俊怀的动向。

  “从举报信的内容、选择在除权日前后的时间来看,肯定是有组织策划,这件事可能涉及到伊利原来的高层内斗,在郑俊怀入狱后,以潘刚为首的高管团队代替了原有的团队,中间当然涉及到利益问题,而自从郑俊怀出狱后,原来郑俊怀的一些旧部开始重新策划举报,否则以张三林70多岁的高龄而言,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操控此事,现在来看,他仅仅是对方打出的一个名号而已。”一知情人士称。

  郑俊怀是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2004年12月因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落马,2008年9月出狱,此间曾传出其可能在乳制品行业重新创业的新闻,后无果而终,在郑俊怀案发前后,业内一直有其与潘刚不和的消息传出。

  不过,记者并未联系到郑俊怀及张三林对此说法做出评价。

  事实上,举报信由来已久,一名伊利前员工称,早从2005年开始,类似信件便屡见不鲜,每年年终就有媒体收到类似打印信件,内容基本大同小异,不过此前均以“伊利前高层管理人员群体”的名义,而此次以张三林实名举报。

  在举报信中,事实指控基本以2003年、2004年之间的事件为主,涉及众多陈年旧事,但内容仍待证实。

  本报记者联系到多名从伊利离职的层级不同的员工,他们表示,并不认可举报信中所提到的“收入悬殊太大、内部矛盾激化、管理混乱、人心涣散”等说法。但有员工也指出,关于伊利的举报年年都有,权威部门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以正视听,否则,举报长期没有下文,就会促使举报升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