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篇
文/羊城晚报记者 詹青
★“限时代”来临
●事件回顾
1月26日,“新国八条”正式出台,为今年房地产市场定下基调,标志着楼市全面进入“限时代”。
“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
“限制”,毫无疑问地成为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基调。
●市场反应
就在这一夜,据说全国上下不少房地产开发商连夜开会,彻夜未眠。
民间的反应则喜感十足,有“段子”传:考虑到“限购令”执行后,各地离婚率不断攀升,更有小三趁势密谋扶正,现研究决定,自这个很“2”的日子,颁布“限离令”。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每天离婚总额限制在百对以内,其他城市限50对;指标下发各居委会,如果超额,要约谈居委会大妈;离婚者需提供没有小三证明及非同居证明。
★“广州细则”落地
●事件回顾
2月25日,“广州细则”出台,“限外令”外,确定“买一卖一”等细则。
2月底,广州市公布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规定今年房价涨幅要低于11%,但把归属于保障房范围的限价房和经适房也纳入到新建住房统计范围。
而在限购政策的“红圈”之外,增城、从化有幸逃过一劫,但另一“限价”政策却随之浮出水面。4月初,两市陆续规定,单盘售价不得上浮5%-10%。
●市场反应
“广州细则”并无新意,力度也未如预期严厉。市民称之为“温柔”,发展商称之为“务实”。
有网友调侃“本次政策充分兼顾到各阶层购房者的多重购房心理,可谓博众家之所长,集众者之所期”。网友甚至列出四类购房心态:1、买到的认为还好早买到了(心里想差点买不到,庆幸);2、卖掉的认为还好早卖掉了(心里想差点卖不掉,惊险);3、没买到的认为还好没有买到(心里想房价要跌了,冷汗);4、没卖掉的认为还好没有卖掉(心里想卖了就没法再买了,英明)。
★“提准”每月一次
●事件回顾
年中回首,央行度过了“忙碌”的上半年。通胀压力高企,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以来新高,6月份CPI预计将突破6%。紧缩型货币政策成为今年上半年的主基调。
进入2011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0.5个百分点。截至6月份,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达到历史高点21.5%。央行还在2月份及4月份加息0.25个百分点。
●市场反应
每月一次的“提准”,富有规律。在总贷款额同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贷款降幅更加显著。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一个上限,它取决于条件,看来,每月一次的“提准”在下半年持续下去的概率依然极高。
★保障房“硬指标”
●事件回顾
中央下达的1000万套保障房的“硬指标”,无疑将打乱很多城市的既定计划,广州便是其中之一。
2月底“广州两会”期间,住房保障部门高调公布:今年全市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4.3万套,为历年新开工面积之最。但这个数字很快被更高的任务所取代,而这两个数字之间,土地、资金的缺口以及增加的工作量,都让“完成任务”变得遥不可及。
●市场反应
落实资金和用地,并于次年考核,完不成任务的就约谈、问责,显然,中央层面的“军令状”形式已被地方政府所效仿并层层下压。然而,“铁腕任务”让不少经济学者质疑。经济学人士许小年在微博中写道:“保障房大跃进,土地、资金在哪里?物业管理谁负责?道路、商业、学校、医疗等生活配套服务谁提供?分配方法是什么?这些事都不研究落实,逼着下面弄虚作假。就像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年亩产万斤,把农民的口粮、种子都交上去,饿死多少人?别再瞎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