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 旅游教育 >

检察官揭底高校招生诈骗4招

时间:2011-07-11 10:25来源:法制日报 徐伟 作者:
  

眼下正是各大高等院校集中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期。而与此同时,一些犯罪分子也“忙碌了起来”:正蠢蠢欲动,精心设计高校招生的“诈骗陷阱”,等着学生和家长落网。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有关负责人今天独家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揭秘高校招生领域的诈骗手法。

“吹”:谎称神通广大

不法分子为了从考生家长手中骗取巨额钱财,可谓“处心积虑”、“用心良苦”。其中,最常用的伎俩之一就是大肆吹嘘,谎称神通广大。

邓礼智等人诈骗案就是典型例子。无业人员邓礼智、李峰民等人相互勾结,在重庆市璧山县等地大肆宣称自己有诸多社会关系,能帮助学生入读地方普通大学、军事院校获得统招生或国防生资格,可以安排到部队工作,引得很多考生家长“慕名而来”。邓礼智等人于是以“通关费”、“活动费”为名向家长索要钱财。2006年至2009年12月期间,邓礼智等人共计骗取42名受害人600余万元。

“后来学生入校后,家长才发现所谓的统招生,其实大多是委培生、自考生、成人教育,根本不需缴纳所谓的费用。”这位负责人说,考生家长缴纳的这些费用要么分文没退,要么仅有少量退还。

“瞒”:冒充招生人员

瞒天过海,冒充招生人员、公职人员是不法分子另一招“迷魂术”。

2006年6月,被害人徐某因联系儿子上大学事宜,认识了被告人傅军。傅谎称自己是重庆市教委某部负责人,可以帮助让徐某的儿子上重庆工商大学,并收受了徐某一万元现金。

此后,徐多次给傅军打电话,询问录取情况,傅军每次都说没有问题,已经办好了,还说重庆工商大学已经把徐某的儿子录取了。直到2006年的大学录取工作都结束了,徐才从网上得知其子根本没有被录取。最后在被害人的强烈要求下,傅军才退还一万元,然而徐某儿子的前途却被耽误了。

“搅”:混淆教育形式

招生体制混杂、政策不明客观上为诈骗犯罪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位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我国高校有计划内招生、计划外招生之别,有特长生、普通生之别,有普通高考、成人高考之别,有公办大学、民办大学之别等等,复杂多样的招生类型、办学机制和学历种类既相互交叉又各有所别。普通群众对招生政策不甚了解,分不清各种类型之间的区别,在不法分子虚虚实实、神神秘秘的鼓吹下,往往糊里糊涂就钻进了骗局。

2008年7月至8月期间,原系某重点高校外聘人员的明廷勇冒充该大学招生办主任,虚构“高校点招”、“内部名额”等招录方式,故意隐瞒、模糊国家全日制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别,以统招生的名义将考生招录进西南大学就读自考,并骗取家长“打点费”5.6万元。受害考生第二年才发现自己就读的是自考而非统招本科。

“盗”:冒其他高校之名

为了使考生“中招”,有的不法分子采取“移花接木法”盗用其他高校名义招生。

2009年,河北考生王某在经历高考失利后,却在蓝某的“帮忙”下如愿圆了军校梦。9月初,王某来到重庆报名上学,两个穿迷彩服的人员将她接到该军事学院。交了10700元的学费后,老师告诉她放高温假了,她信以为真,将行李寄存在学校后回家等通知。直到接到派出所民警的电话,王某才知道被骗了。

原来,蓝某原本与某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签有办学协议。利用该网络教学地点设在重庆某军事院校的便利,蓝某伙同他人散布虚假招生信息、伪造单位印章、该军校“招生信息卡”和“新生入学须知”,使考生误认为入读的是该军校。为骗取考生的信任,他们还伪造了该军事院校行李寄存卡等。至案发前,蓝某等人共骗取56名受害学生学费共计59万余元。记者徐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