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饥饿营销耍手段,加价提车成自然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数据显示,连月来,消费者对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投诉量有所增多。汽车行业潜规则主要有:
第一,加价提车。从2000年开始,在整十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增长时期内,“加价提车”这个新兴词语对于车市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新车原本有定价,为了提前拿到车,你可以加钱,只要加钱,一切都好办,这在汽车销售相对火爆的年份中已经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常态。
第二,饥饿营销。除却一些客观的因素外,不少厂家热衷运用其品牌的号召力,制定叫好叫座的惊喜价,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使其赚取更高的利润。这种所谓的“饥饿营销”策略,无疑是加价提车背后的推手。
第三,强制搭售。导航8000元,贴膜5000元……现如今强制搭售也成了加价的一个变相手段。如果消费者在店内选购车饰,就可以提前取车的现象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差价,个别经销商卖车时附加的配件装饰质量往往非常有限,容易为汽车使用埋下隐患。
四、“价签游戏”超市多,过期食品搭着卖
今年春节期间的“家乐福价格欺诈”曝光后,在一些超市的门口,消费者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在收银处结完账,不再像过去一样很快离开,而是逗留几分钟,仔细端详手中的小票。超市消费者众生相之变,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已经融入千家万户生活的超市,正集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信力挑战。
超市里暗藏的玄机有多少,《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分析了近年来消费者对超市的投诉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价格标签名堂多,虚构原价很常见。经常逛超市的消费者应该对“特价”二字并不陌生,黄色标签牌是用于标示特价商品的标签牌,但部分超市通过在商品标签上大幅度地调整原价,以巨大的让利空间抓住消费者购买的心理,有些商品的原价与促销价格相差达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元。一旦虚假的特价促销被细心的消费者发现,超市则会有很多借口来解释,如顾客移动过、标签放错了地方或打印失误、促销过期等。第二,过期食品捆绑销售。“促销”,超市里常见的字眼,一箱牛奶上用胶带纸捆绑了两袋牛奶或两盒酸奶的销售方式,往往最能吸引顾客的眼球。然而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只注意商品本身的日期,却很少查看赠品的保质期。过期食品混搭出售是超市行业的“营销潜规则”之一。
五、医生只管开单据,仪器看病收费多
有些医院把每个患者都当成“大款”,动辄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患者或者家属开出千元万元的单子说:交钱去吧。病人如果嫌价钱高,有的医生就会问:你带了多少钱?还有个常见的现象是,门诊医生基本不看病,本来很简单的病症,也上来就开单子,要病人进行逐项检查。为了多收费,医生的医术恐怕将被仪器取代。
还有些普遍的现象是:
第一,收受红包的情况无处不在,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各个链条。手术及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的采购,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等的招标,都成了一些医院和医生收受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财物或回扣的绝好机会。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更多的回扣和提成,滥用某些药品和高值耗材,对患者进行过度诊疗,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重复收费现象严重。一天收取两天的住院诊查费、一天多次收取输液费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医院没有严格落实“一日清单”制度,有的没有明细,只有前一日总花费没有单价;有的“一日清单”不按照日期和实际操作计费,而是提前按医嘱计费,容易导致计费混乱。
第三,有医保者多花钱。按规定药费占医院全年收入不得超过45%,超过部分要进行没收。这一规定使得医院在面对以开药为主的慢性病普通门诊参保人时,千方百计加入检查和诊疗项目,以降低药费占诊次费用的比例。也就是说,为了将药费控制在收入的45%以下,参保人“被消费”了个人自费比例偏高的化验、检查和诊疗项目。
六、家电配件分着卖,商家“骗补”坑农民
第一,分割销售。有些商家为了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将主机和配件分开销售,一方面包装盒中不带配件可以减少包装尺寸和包装重量,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主机和配件分开来销售可以带来二次利润。
第二,标价虚报。标签价格与实际售价完全不符的现象在卖场中十分常见,其主要是为了避免同行业的竞争,一些卖场为了在价格上取胜,还会派出“神秘顾客”或“隐形顾客”不定期去对手卖场走走,一旦发现对方挂的价格比自己低,就会迅速做出调整从而保持价格优势。
第三,骗取补助。虚报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总数、撕掉家电下乡产品标签、厂商和经销商踢“皮球”推诿补贴兑付、提价销售、用没有取得资格的产品冒充家电下乡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招数,相当于总货款13%的补贴,就流入了骗补商家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