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传统主食馒头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传统面制主食消耗小麦占总产量的75%。其中馒头消费量占面制食品总量的30%以上。
食品、服装、语言被称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和文明象征。然而,以馒头、面条、饺子等为代表的传统面制主食产业,却未能够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显然,这是一个被忽略的大市场。如果产业化跟不上,馒头迟早会败给面包。
传统主食的尴尬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里特是较早建议国家科研管理部门重视中国传统蒸煮食品基础研究的食品科学家。他认为,外国培训中国人做面包,主要目的是出售小麦。我们国家的小麦主要是中筋小麦,最适合做蒸煮食品。一旦我们的孩子吃惯了面包,以后中国的农产品就没出路了,卖不出去了。近代以来,蒸煮食品的创新很多是日本人搞的,比如方便米饭、方便面等。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提出中国人主食产业化的口号,但办法却是推广面包、三明治。而传统蒸煮主食的科研,几乎是空白。他说,当时大学食品专业教材里许多内容是讲怎样做面包、罐头,但讲馒头、面条、豆腐这些中国自己的典型蒸煮食品的反倒没有,甚至连什么是好的馒头也不能准确描述。
李里特认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地方把小麦育种放在适用于加工面包的高筋小麦和适用于制作糕点的低筋小麦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利于我国小麦乃至主食产业化的发展。在我国,面包所消耗的面粉只占总消耗量的4%左右,很难作为餐桌主食,市场容量有限。一味鼓励种植和使用进口小麦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式快餐已经对我国的饮食行业发展、饮食文化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没有与麦当劳、肯德基相提并论的中式快餐品牌。
与此同时,洋快餐的非健康性和非安全性也日益凸显。由于一些洋快餐属于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三低(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食品,且其营养成分单一,营养严重失衡,在国外被称为“垃圾食品”。
以洋快餐为代表的烘焙、煎炸食品,在我国显然不能成为食品主流。我国“十一五”规划粮食行业的起草参与人、中国粮油学会原副理事长刘兴信认为:相比而言,蒸煮食品在节能、安全、营养方面更具优越性,容易做到粮菜合一,荤素搭配,营养比较均衡。中国传统主食品工业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正在步入快速增长期,方便面、八宝粥、速冻水饺等已经实现了向工业化生产的跨越。但是,全国半数人口消费的馒头却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馒头产业化难在哪里
馒头产业化到底难在哪里?专家们认为,产品缺乏标准、操作不规范、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无准入制度是影响中国主食产业化的“瓶颈”。
国家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28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惟独对人们一日三餐离不了的馒头,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
不少人认为,连老太太都会蒸的馒头,能有什么科技含量?我国粮食加工行业著名专家、原北京市粮食局总工程师张元培说:“面粉如何做成馒头看似简单,但包括了发酵方法、原料配方、工序选择、工艺指标、影响因素、嗜好性评价等多个课题,涉及生物技术、谷物化学、发酵学、食品工程、机械学等多门应用学科的研究和技术,有些方面的技术含量比烤面包难得多。我国面条产业化最初是在日本人推出成套加工技术和相关设备的基础上开创的,面条的产业化催生了华龙、康师傅、统一等一批大企业、大品牌。馒头作为和面条并列的两大传统主食品之一,没有外来力量的推动。当前我国发展较快的以冷冻为主的蒸煮类食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