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有标准的,不符合标准的食品都是不合格的食品,但绝不等同于有毒食品。笼统地把不合格的食品称为有毒食品又是夸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程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办法是建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框架体系。
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今天在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认识与对策》的演讲中表示,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我们还能吃什么”疑惑存在误解,夸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亟需建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框架体系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系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主任、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他指出,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一系列的误解,造成了消费者的疑惑。这些误解包括:一是消费者要求“零”风险;二是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三是笼统地把假冒伪劣与食品安全划等号;四是把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五是把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
“食品是有标准的,不符合标准的食品都是不合格的食品,但绝不等同于有毒食品。笼统地把不合格的食品称为有毒食品又是夸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程度。”陈君石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办法是建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框架体系。
陈君石在演讲中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受到消费者很大关注的食品添加剂糖精钠超标问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利用全国的资料作评估,结果是大可不必担心;另一个例子是丙烯酰胺的问题,它对动物是有致癌的,但对人不是确证的致癌物。对全国性的、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北方一区、北方二区人们膳食中丙烯酰胺的测算、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人和西方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测定下来很相近,而且中国人的安全倍数要高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
陈君石强调,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既可以消除前面讲到的各种各样的误解,又便于政府部门针对存在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