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先后顺利完成了国家质检总局输日水饺污染事件的技术保障工作;与老挝签署了开展蚊传疾病联合监测合作备忘录,“六边四湾”战略稳步向前推进;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性研究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周密部署地震灾区食品检测,确保“生命线”万无一失;为奥运食品提供检测技术,确保奥运会期间无一例事故发生;承担了大量三聚氰胺的科研和检测任务,在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确保乳制品市场供应稳定、恢复消费者对民族乳制品的信心、促进民族乳业品牌复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聚氰胺检测: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在过去的半年里,中国检科院先后申报了94项科研制标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25项、质检公益专项50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立项各类科研制标课题44项,其中总局科技计划2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21项;完成各类科研制标课题84项,其中2项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课题、审定行业标准2项,另有27项标准已经正式送审。
不久前,河北、甘肃等地婴幼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引发泌尿系统结石的事件在全国广受关注。中国检科院作为三聚氰胺检测的带头兵,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检测任务,从科研、检测和食品安全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保障作用,并积极组织研发相关检测技术标准、配合总局开展监督抽查、为各地质检机构的检测结果进行确证、为乳制品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
在9月12日~10月6日短短25天时间里,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先后完成了2500批次的三聚氰胺样品检测任务,从而在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确保乳制品市场供应稳定、恢复消费者对民族乳制品的信心、促进民族乳业品牌复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灾区食品检测:确保“生命线”万无一失
“5·12”地震过后,震区部分城市的供水和供电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一时间,当地群众和救援官兵只能依靠瓶装水和即食食品来勉强度日。但由于受灾严重的四川省温度高、湿度大,食品极易腐烂变质,加之大量人畜尸体的腐化,会导致大量细菌和病毒滋生,灾区食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对于灾区的饮用水和食品来说,首要的危害是微生物。”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储晓刚说,人如果食用了微生物超标的食品,将会出现腹泻等症状。在地震灾区,由于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差,腹泻等常见疾病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地震发生后,我院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来保障灾区食品安全检测,确保‘生命线’的万无一失。”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怀林说。这些举措包括: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对四川省质监系统提供灾后重建资金的支持;根据四川省质监执法的技术需求,利用两年时间,通过派出专家现场授课和来中国检科院进修等多种形式,为四川省质监系统培训100~200名技术人员;通过调剂或购置等方式,为四川省质监系统提供一批检测技术装备;为四川省质监系统科研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协助;在适当的时机,分批派出系列专家、博士灾后重建服务团,深入一线,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服务。
受地震影响,四川省内很多质监局的检测设施受损,导致微生物、重金属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物质检测难以开展。
5月19日,一辆有“食品安全监测”字样的中巴车,快速驶进四川眉山市质监局的大院,早就在院子里等候的市质监局领导如释重负。眉山市不仅是地震的灾区,同时也是抗震救灾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平均每天要向重灾区输送近300吨饮用奶、10000桶饮用水和400余件酱腌菜等救灾物资,相当于重灾区的2/3食品是由眉山市来提供。
“食品安全监测车是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课题‘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拥有包括供水、供电、排风、减震等系统共8项专利,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储晓刚说,作为一个移动实验室,该车装备有检水检毒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和车载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等,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剂、重金属和掺假作假食品等进行快速而精确地检测。
在眉山,中国检科院的技术人员是快速检测试纸条、速测卡、试剂盒和检测车齐上阵,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99家企业、209个样品的检测。“结果,取样的速度赶不上我们检测的速度。”储晓刚微笑着说。
继眉山之行后,这辆监测车又转战德阳、绵竹、都江堰、什邡等地震灾区。检测了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盐渍菜、牛奶、肉食品等,检测项目种类完全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奥运会食品检测:确保无一例事故发生
8月25日,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唐云华表示,奥运会期间,北京未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
据悉,北京市各区县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贵宾饭店、运动员自选酒店、媒体酒店、奥运食品生产企业、基地的监管人员,共发出、接收食品原材料4864批次、4987车次,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悉尼奥运会的经验总结,畜产品、肉制品、禽类、鸡、鸭、鹅、猪、牛、羊等这一类的肉制品的安全最让人头疼。因为动物性食品,一旦出问题,往往出现的是抗生素、激素等问题。如果是受污染的肉制品进入到运动员的餐食里,就会影响运动员,然而这方面检测确实非常难。科学检测方法和标准必须成为食品安全的‘守门神’,确保其万无一失。”李怀林说。
于是,由中国检科院牵头,在“十五”期间,课题组联合了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国内所有的相关检测单位,共同合作,开展了4大类共37种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研究。目前,已经建立了动物源食品中37种兴奋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准确率接近100%。
为了实现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除了研究标准和检测方法外,还需要能够根据标准,准确实施检测方法的科研人员。于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和要求,中国检科院承办了“奥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
来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邵兵副研究员、中国检科院的彭涛博士等6位标准起草人分别对《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等5项国家标准和《出口肉及肉制品中丙酸睾丸酮残留量检验方法 放射免疫法》等2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进行了课程培训;中国兽药监察所的王树槐研究员等4位农业系统专家也分别介绍了《动物源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4项农业部标准方法;来自质量技术监督系统22个实验室、检验检疫系统15个局17个实验室,共100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此外,来自39个实验室的各一名技术代表,接受了中国检科院组织的实验操作培训,对《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等3项国家标准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练。通过紧张的培训,参会代表们较好地掌握了奥运食品检测方法标准,为开展奥运食品中兴奋剂检测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据李怀林介绍,在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中国检科院具体承担的是对化学性污染物、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转基因和食品原/辅料物种的检测和鉴别,发布标准方法信息等。同时,该院还对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委托的90余份进口食品,进行了兴奋剂检测,为保障奥运期间北京地区进口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实验室是食品检测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中国检科院启动了移动实验室——食品安全监测车。据了解,食品安全监测车具有固定实验室的实用功能,能够自供电源、气源、水源等,同时配置了气质、液质等尖端分析设备,在奥运会期间,承担对运动员村、竞赛场馆、供奥运会的食品进行快速的现场检测,以满足突发事件处理的需要。在奥运之前举行的“科技与奥运”主题展览上,中国检科院的食品安全检测车成为海内外关注奥运食品安全的各界人士眼中的一大科技亮点。
同时,针对可能人为故意投放在食品当中20余种毒物和其他40余种有害物质,中国检科院还配备了现场快速检测箱,提供了各种危害物质的现场甄别处置能力。
“现在,奥运会虽然结束了,我们将继续发扬在奥运会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好的经验,并运用于日常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科研取得的先进成果,为我国食品安全达到一个新高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保障。”李怀林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