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方政府主导对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展开“危机托管与重整”,在国内资本界并不多见 湖南省株洲市气势恢宏的体育中心,2010年12月4日聚集起了成群结队的生意人。他们胸前佩戴会议主办单位签发的证件,手持身份证,从多个通道在接受严格安检后缓缓步入会场。在现场,官方安排了大批警力和消防、医务等人员。 这是曾经闻名全国的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龙头企业”———“太子奶”召开第一次债权人大会的场景。 虽然会议组织者事后称“太子奶”重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太子奶”目前所处的局面是:曾经的产学研销体系受损,产品销售规模萎缩;创始人兼大股东“被缺席”企业生死局,托管企业身份与能力受到质疑;地方政府与民企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出现“白热化”端倪;巨额债务成为横亘在重整面前的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
太子奶 苏晓洲 摄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南国初冬的冷风中,“太子奶”显得分外萧瑟和孱弱。
奇怪宿命
从供不应求到挣扎在破产边缘
口感佳,质量好,却由“供不应求”逐步被“边缘化”,这是太子奶奇怪宿命的真实写照。一度占据乳酸菌饮料市场份额70%的“太子奶”,近些年自我折腾,加上国内外乳业巨头挤压,生存空间已大大减小。
1996年,李途纯在湖南株洲建立起太子奶集团的前身———太子牛奶厂。熟悉“太子奶”成长经历的株洲市民尹女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回忆说,当初“太子奶”每天只有百把吨的产量,但那种令人入口难忘的美妙口感,在乳酸菌饮料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自然令人趋之若鹜。
太子牛奶厂门外,旺季时等待拉货的车排着长队。李途纯和他的早期经营团队,起早贪黑、奋力打拼,奠定了“太子奶”区域性的口碑和市场。
为打破产品销售局限于株洲及其周边的局面,1998年,李途纯以8888万元价格拿下了央视食品饮料类的年度“标王”,随后如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使得“太子奶”发展实现“核聚变”,销售额连年翻番,从创业之初的500余万元,变成2008年的20亿元,长期处于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领军地位。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市场地位,银行贷款、机构投资、基建和各种原材料供应商垫资、经销商打款“太子奶”看起来似乎有了“花不完”的钱。
在这一时期,“太子奶”组建起中国活性乳酸菌饮料创始人盛延岭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行业人才一时趋之若鹜;2002年—2004年,李途纯斥巨资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启动五大乳酸菌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东西南北中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大中城市构建了营销网络,请来谢霆锋等青春偶像做产品代言人。
尽管业界对“太子奶”诸如“天安门”、“白宫”式的豪华厂房建设等多有诟病,但这种庞大的产学研销体系,堪称企业核心竞争力。
得益于这种体系,十余年来,太子奶从未因为质量问题引发系统性危机,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众多国内知名乳企脸上无光时,太子奶“独善其身”。即便是今天,太子奶的产品质量依然“坚挺”。
2008年,由于企业扩张引发资金链问题,加上金融动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三鹿事件”引发奶业危机、内部管理问题推波助澜,导致“太子奶”经营危机全面出现,流动资金不足,市场断货,挣扎在破产边缘。2009年初,为了维持地方稳定及品牌生存,株洲市政府“深度介入”,一个量身定制名为“高科奶业”的公司现身,租赁经营太子奶核心资产。
但“太子奶”曾经辉煌的产学研销体系却很难保住。五大生产研发基地中,成都基地和北京基地被拍卖,黄冈基地和株洲基地前景不明,昆山基地也传出将谋求独自破产重整的消息;营销队伍规模锐减,商超系统走货也不再四通八达,营销难度加大;广告投入锐减,曾广为人知的“每天一瓶太子奶,天天补充乳酸菌”逐渐在主流媒体中淡出。
一度占据乳酸菌饮料市场份额70%的“太子奶”,近些年自我折腾,加上国内外乳业巨头挤压,生存空间已大大减小。在湖南省会长沙多数超市的货架上,当年大受欢迎的太子奶已踪影难觅。在家乐福超市芙蓉广场店,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太子奶销售量跟前几年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即使在株洲太子奶集团总部旁的一家商店,店主也说太子奶现在远不如从前好卖了。
尽管太子奶销量锐减,但偶尔仍有一些太子奶“拥趸”特意来买,他们都说太子奶毕竟是老牌子,口味和质量信得过。
株洲市一些官员在谈论“太子奶”时,经常提及消费者信赖是产品的有力保障,认为当前“沉淀”下来的经销网络和销量,较之从前已经挤去了“泡沫”。但有业界人士叹息说,在当今乳酸菌饮料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重建当年的产学研销体系、夺回曾经的市场地位,将是何等艰难。